• 37阅读
  • 0回复

治学宜勤且宜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24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治学漫笔

  治学宜勤且宜实
  □李治亭
  治学如登山,只有具有挑夫的精神,才有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概括挑夫精神,一曰勤二曰实。不畏艰难,肯吃大苦,持之以恒,坚忍不拔,谓之勤;凭实力,重实干,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谓之实。当然,挑夫挑担与学者治学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劳动,但其精神之重负,思想之压力,付出之艰辛,应当说并无二致。
  历来学术研究各有“专攻”,治学方法亦各擅一道,都是每个学者长期治学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各得其妙。但是,治学宜勤且宜实,应是通用法则,若舍去勤和实,任何高明的治学方法也于事无补。古人推崇治学、治国,乃至治家,皆以“勤”为第一位,如勤学、勤政、勤家等。勤则事业必兴,而懒惰者必败。故古之学者治学,无不以勤勉为座右铭。韩愈有一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他本人就是勤奋治学的典范,勤奋使他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大凡古代有成就的学者,皆由勤奋而来,其例子举不胜举。至现代,诸如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吴晗等史学大师,都是勤于治学的一代楷模。他们都担负很重的行政工作,社会活动应接不暇,但名篇巨著累出,靠的就是勤奋。如吴晗总结治学须“三多”,即多读、多想、多写,而贯穿于“三多”之中的,实际就是一个“勤”字。
  古代学者视学术为实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术有经世致用之效,能提供借鉴,指导实践;一是就学术本身而言,必依社会存在的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凭主观而编造。崇尚实学,求真知,重实行,是我国学术研究的一个优良传统。从《春秋》到《资治通鉴》、从《史记》到《清史稿》,都堪称学术实学的代表作。在今天,我们的学术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运用科学分析方法,从而形成了与旧时代相区别的新科学。但在治学中,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与古代学者的追求应是异曲同工的。
  近些年来,我国学术事业蓬勃发展,成就巨大。但也应看到,我们的学术研究远不能适应现实生活需要,并暴露出某些不足。譬如,一些人不是在实干中求得学术水平的提高,而是把学术当成获利求名的商品,打快拳,搞突击,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不出几年,“著作”等身。还有那么一些人,不愿做艰苦的研究,不肯坐冷板凳,急功近利,学风浮躁。这些学风不正的问题,实为学术发展之大害。
  所谓学术,是历史的与现实的社会现象总汇,是各种思想或思潮的凝聚,是理性或理论的浓缩与概括。治学就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破解社会发展中诸多理论与认识上的疑难问题,提出新的理论指南。因此,必以纯正笃实之心,坚忍不拔之力,假之以岁月,才有可能实现。不仅如此,治学之盛衰,关乎国家的治乱,人心之向背。明人称:“世道之隆替系人心,人心之邪正系学术。”治学的学风纯正与否,实为民风纯正与否的晴雨表。学风不正,何以正民风,又何以正人心!尤其是身在学术中人,更应自省,增强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不谋私利,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地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