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27
第9版(理论)
专栏:

  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申维辰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已基本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买方市场的形成,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也给我们发展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压力和矛盾。那些品质一般化的农产品,如普通小麦、玉米、大米、果品、大路菜等,销售不畅,价格下跌;从事一般加工业和原材料生产的乡镇企业,如建材、冶金、小化工、小煤矿等,效益下滑,经营遇到了许多困难;农民收入在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增长明显趋缓。这些重大变化说明,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无论农业还是乡镇企业的发展,都越来越深刻地受到需求的约束。过去我们常讲“增产增收”,因为在短缺经济时代,只要产量多了,收入就一定会多。而现在,农业增产了,农民能不能增收则要由市场来决定。如果市场不接受,产得越多,不是收入越多,而是损失越大,这就是经济生活的新趋向、新特点。因此,要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寻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把指导农村经济工作的观念、思路、方法彻底转变过来,下功夫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努力营造农业发展的市场优势和比较优势。
  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市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现在,很多地方的农业产业都是以粮、牧、果、菜为支柱,产业雷同,产品趋同。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优势。但是就广大农村来讲,眼下既不可能甩开现有的产业重搞一套,又不能无所作为,丧失机遇。首先,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尽快从追求产量增长的老框框中解脱出来,引导农民在提高农产品品质上下功夫,涉农部门要切实做好各种服务,跟踪市场,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其次,要放手发动群众寻找市场,让群众自主决定种什么、养什么。近几年山西省榆次市的蔬菜业发展很快,一是得益于各级蔬菜服务组织的引导,二是有大批农民闯市场,在市场上获取信息,寻找客户,产与销基本上做到了衔接,“订单农业”的雏形初现。再次,要有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的主动意识。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特色经济。山西省太谷县政府引导农民发展色素产业和制种产业的实践,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精”也是特色。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造出自己的比较优势,必须下大力气扶持一批有潜力的特色产业。
  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应立足于降低成本。市场竞争,既是质量竞争,也是成本竞争。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可以占领市场,但如果成本过高也会失去优势。反过来讲,如果质量一时难以提高,但成本下降,相同的东西,我卖得便宜,同样可以占领市场,获得效益。去年国家出台的粮改三项政策,使我们对粮食生产成本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关系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三方的利益。生产者希望生产的粮食能够卖个好价钱;粮食经营者按照中央规定,必须实行顺价销售,并逐步消化历史挂账;消费者要求粮改后能够保持粮价的相对稳定。而要兼顾三方利益,基础就在于生产环节上降低成本。如果粮食生产成本高,按照既定的保护价收购,农民就会增产不增收;如果提高保护价,粮食企业就不能实现顺价销售,还会出现新的亏损;如果把粮食售价提得太高,城市居民又难以承受。因此,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刻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它要求粮食生产必须改变不讲成本、单纯追求数量的做法。粮食是这样,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也是这样。
  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从长远看要抓好产业升级。几年来,山西省晋中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实现规模扩张迈出了第一步。继续发展农业产业化,就要把农业与工业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做,通过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把农民的分散经营同大市场更紧密地联结起来,使农业产业链条由田间地头向居民餐桌拉长延伸,让农民分享到生产、加工、流通的利润。这一步的发展,比规模扩张难度要大得多。因为改变农产品形态,拉长产业链条,不仅要靠资金投入,更要有相应的人才和技术,而这几条都是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弱项。搞一个龙头,带一个产业,就能富一方百姓。我们必须开阔思路,多渠道、多层次地攻坚克难。比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分流的有识之士领头办企业;鼓励涉农事业单位整体向龙头企业转化;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吸引外来资金创办企业;扶持经营大户扩张发展;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农业靠拢,从事农业和农村急需的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总之,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