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新生儿健康的摇篮——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3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百家名院巡礼

  新生儿健康的摇篮
  ——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新华社记者于力本报记者赵永新
  1998年12月23日晚,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成功地为早产的姚红实施了剖宫产手术,取出4男2女六胞胎。6个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危在旦夕,该院的新生儿急救中心倾尽全力救活了其中的四兄妹。一时间,四兄妹被抢救成功成为全国各大媒体竞相关注的新闻,人们也把敬佩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医大二院新生儿急救中心。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急救中心,是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80年代初在中国最早建立的新生儿急救中心之一。该中心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急救与监护设施,每年收治1500—2000名新生儿危重患者。中心在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急性肾功衰竭、新生儿休克、新生儿机械呼吸等疾病的诊治与急救的临床研究上,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10余年来住院的新生儿病死率从80年代初的20%降至近年的5%以下。其中,出生体重1500克以下的小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成活率从70%增加至90%。
  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积极开展各种新疗法。原来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呼吸肌麻痹较多,而一旦呼吸肌麻痹必须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疗程长,费用高,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并发症也较多。中心引进了国外新疗法,开展了全血置换术,目前已开展近10例,全部成功,疗程明显缩短,而且多数患儿避免了上呼吸机治疗,节省了费用。他们还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连续动静脉血液滤过透析新技术,使过去被认为无法医治的重症患儿重获新生。该院采用该方法已成功抢救了5例患儿。此外,他们还开展了新生儿溶血症的换血疗法、危重儿静脉高营养、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等,在国内都处于领先水平。
  刘恩卿教授等肛肠组的医务人员自1982年以来,对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从理论和技术操作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对各类直肠癌患者施行保肛手术200余例,其中在全国率先开展的部分经耻骨入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手术68例,5年成活率达74%。该成果在国内肛肠外科技术领域是一重大突破,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强烈反响。
  在介入放射专业上,留日博士郭启勇带领助手们先后开展了“超声引导下的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利用化疗药物灌注和胆道内金属支架留置综合治疗原发性胆管癌等数十项治疗新项目、新技术;还开展了“经动脉门造形CT”和“动脉造影CT”等数项诊断肝脏、胰腺、胰岛细胞瘤等系列诊断新技术,有的是国内首创,有的为我国领先。
  外科年轻博士吴硕东教授于1992年在日本读博士后期间,专门研究微创外科,回国后开始利用内窥镜技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使百余名患者免除了开腹手术之苦,而且身上不留疤痕,受到医学界同行及患者的好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