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阅读
  • 0回复

说不尽的中国情怀——从一张赈灾支票写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8-01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友谊之花

  说不尽的中国情怀
  ——从一张赈灾支票写起
  马为民
  这个题目萦绕于脑海间日久,时浮时沉,即使在动笔之际,能否写出这位年初谢世的法国友人的中国情怀,内心还是不大踏实。
  话得从一张赈灾支票说起。去年8月27日下午,动身去我驻法使馆参加赈灾晚会之前,收到家住南方的朋友安德烈·梅兹热尔寄来的一张200法郎的支票。他在附信中写到:“正像每当中国发生灾情时一样,我们又在等待赈灾账号,而这次没有等到……那我们就把这张数额微不足道的支票寄给你们,烦请转交有关方面。”在赈灾晚会上,这份捐款赢得了极其热烈的掌声。
  端详着那张支票,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梅兹热尔先生患严重心脏病,多年没有工作;老伴残疾,靠轮椅活动;女儿身体不好,经济上还离不开他……它包含的情意重千金。从信中的言词推断,他向中国寄送赈灾捐款,这显然不是第一次。
  圣诞节前夕,梅兹热尔又打来电话,约我和妻子去他家过圣诞节。我们心里有些不安,因为圣诞节在西方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他应声说到:“我们是把你们当作家庭成员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们动身出发的那天清晨,突然接到他女儿的电话,说她父亲心脏病发作,已入院抢救。他的妻子安内特随后几次来电话告知他的病情变化。一个多月后,他在医院告别了人间。失去这样一位关心中国的好朋友,我们十分难过,在唁电中表达了哀悼之情。
  我是15年前通过同行小钱在梅兹热尔先生的家中结识他的。据小钱说,他80年代初在南锡读书期间,梅兹热尔一天驾车到他就读的学校,要求接一个中国学生去他家度周末。他对校方说,只要是中国学生,接谁都行。从此,小钱逢节假日常去他家。我们相识之后,不时通信通话或见面晤谈。5年前,我路经巴黎仅停留三四天,他得知后拖着带病的身体,从好几百公里之外乘火车专程赶来看我,令我深为感动。渐渐地,我们成了可以交心的朋友。
  梅兹热尔早年在公共部门工作,后独自经营企业。患病之后,他虽不再工作,但有积蓄,经济状况一直不错。他幽默地称自己是“愉快的失业者”。他订阅着几份报刊,借以了解世界大事,《国际信使报》周刊就是他的主要阅读物之一,上面有关中国的文章,他是每篇必读。见面时,他总要询问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和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谈到中国,他常常会讲出些非常具体的想法。有一次,他认真地分析过中国应当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他举例说,仿古细木家具这些年在西方很走俏,而中国劳动力丰富,能工巧匠多,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可见,他头脑中经常琢磨中国的事。在他的感染下,我个人的某些急躁心情常常会自行消释。小钱还对我说过,梅兹热尔曾认真地请他帮忙物色一个需要资助的中国家庭,他愿意定期向它汇款。不过,对于他内心世界的这番中国情怀,我到很晚才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3年前,我到他家小住,我们谈到过人生的意义。从言谈中听得出,他对资本的力量抱抵制态度,对交易市场的投机行为更加反感,他向往的是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他坦诚地告诉我,他信仰过共产主义,多次去过前苏联,遗憾的是,所见所闻叫他一次比一次失望。他正是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期盼中国能够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显然,他多年来就是以这样的思想境界,抱着一种说不尽的中国情怀关注着中国。我推想,他因心脏病发作而陷入昏迷,恰恰是在我要动身去见他之时,所以在弥留之际,他脑际间大概还闪现过“中国”这两个字。
  在我认识的法国朋友中,抱有相似的中国情怀的自然不止梅兹热尔先生一人。就说南锡地区法中友协的“三支柱”吧。德尼兹和丈夫让—皮埃尔·杜布瓦从十九二十岁的大姑娘小伙子起,就致力于法中友好,德尼兹26年来一直担任协会主席,如今两人都已是实实在在的中年人。让—保尔·梅兹先生读高中时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而今已满头白发,年初已提前退休。他们为什么这样矢志不渝地献身于对中国友好呢?他们的回答是:中国历来是个迷人的国家,他们尤其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他们孜孜不息推动对中国友好的努力足以构成一篇新的文章。
  可以这样说,在世界各地,以善意的目光从远方注视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大有人在。念及此,我常常这样想,应当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以不辜负像梅兹热尔先生这样的外国友人的期望;而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成功地进行这场伟大的变革,使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安居乐业,使中国的社会不断进步,正是我们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