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阅读
  • 0回复

活着,并且要记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8-01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纪放谈

  活着,并且要记住
  丁刚
  在阿姆斯特丹那密如蛛网的运河旁,数不清有多少这样的小楼,可唯独这座小楼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地冻天寒,为了那个微笑的女孩,人们从全世界走到这里——普林森格拉赫特街263号。安妮·弗朗克,那个不到16岁就被纳粹夺去了生命的孩子,以一本厚厚的日记告诉世人:活着,并且永远要记住。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笔者曾三次走进这座小楼。听展览馆的服务人员介绍,来这里参观的人数逐年增加,去年已达到了80多万,平均每天2300多人。每当我随着人流,穿过那个曾被书架遮掩住的墙洞,踩着吱吱作响的木梯,攀上被安妮称作“密室”的小楼时,心中就会浮出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那场夺去了千万人生命的战争才刚刚结束,600多万犹太人惨遭屠杀的事情就发生在昨天。
  其实,又何止是在“安妮之家”会产生这样的感觉。算起来二战结束已经50多年了,可翻开今天欧洲的报纸杂志,打开电视机,进入因特网,与那场大屠杀有关的新闻依然时常可见。在法国,极右翼人物勒庞被欧洲议会取消了议员的豁免权,他因为散布大屠杀不过是个枝节问题的谬论而将受到德国法庭的追究;在英国,警方不久前挖出了一位曾在二战时协助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嫌疑犯;在德国,议会决定在新首都柏林市中心为大屠杀中遇难的犹太人修建一座纪念碑;在荷兰,舆论要求政府清查几年前非法出售的犹太人遗留的珠宝首饰;在梵蒂冈,教廷正式向犹太人道歉,承认在二战时对受迫害的犹太人没有提供保护是错误的;而在整个欧洲,要求银行和保险公司给予受害犹太人赔偿的新闻始终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许多人把今天欧洲人对这段历史的铭记归结为犹太人的不懈努力。但除此之外,欧洲人的反思精神也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欧洲文化的特性看,注重反思是一个突出的特点。战后,在历史、哲学、心理学和神学等各个领域里都出现了一股反思的浪潮。“奥斯威辛”不只表示那个设在波兰的建有毒气室的集中营,而早已成为一个专有的学术名词,它象征着人类对历史苦难的重新认识。有位学者说得好,时代变化的脚步越是加快,人们就越是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因为,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重蹈覆辙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将会更加深重。
  在战后欧洲人的反思中,德国人的反思也许更珍贵。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但是干了错事、坏事而有勇气照镜子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反思。曾在德国和日本工作过的荷兰作家布鲁马讲述过这样一件事,1991年夏的一天,他在柏林街头看到一则心理学讲座的通知,主题与对大屠杀的反思有关。他原以为这样的讲座可能不会有太多的听众,但没有想到,整个大厅竟座无虚席,且大多是年轻人。布鲁马颇为感慨地说,在东京是绝不可能看到这样的场面的。德国人认为,对历史的反思是在寻回失落了的德国民族精神。而有位日本学者竟对一个德国专家说,德国人要是总为自己过去的罪行而内疚,就会因此而失去德国人民族精神的特征。
  布鲁马的话使笔者记起了去年《荷兰人》报刊登的一篇文章。文章针对有些人说大屠杀早已是过时的老调不值得重弹,用了这样一个词:Horrified(极其可怕)。那意思是说,忘记过去简直太可怕了。文章谈到,这50多年来,人们歌颂了许多英雄,但却不应忘记那丑恶的一面。在二战中,有人保护了安妮一家,但最终还是有人向纳粹出卖了他们(在荷兰朋友的帮助下,安妮一家和朋友共8人在“密室”中躲藏了两年,后不知被谁报告给了纳粹。8人全被送进了集中营,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保护他们的人如今是尽人皆知的英雄,但出卖他们的人呢?真实的也许是丑恶的,但那却是真实的,是你永远也抛不开的。这就像一个人一样,如果他不能认识到过去所做的一切是对还是错,他或者他们就永远也长不大。
  在走出“安妮之家”之时,笔者拿到了一本小册子——《告诉你们的孩子》。这本讲述纳粹大屠杀的小册子在全欧以10多种语言出版,已经发行了80多万册。翻开封面,只见首页上印着这样一段话:“大屠杀是欧洲历史和现代世界的黑洞。我们至少应该明白,大屠杀之所以会发生,正因为那些像你我一样的人类的一员做出了这样惨无人道的选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