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阅读
  • 0回复

在现代化的名义下,一些城市的古老街巷和古朴民居被成片地拆掉,代之以高耸的塔楼和繁华的商厦,城市形象正变得千篇一律。 城市,别失去记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8-02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在现代化的名义下,一些城市的古老街巷和古朴民居被成片地拆掉,代之以高耸的塔楼和繁华的商厦,城市形象正变得千篇一律。
  城市,别失去记忆
  本报记者杜海涛
  北京的王府井大街闻名中外。可是,如果你十年前到过王府井,如今旧地重游,可能再也找不到过去的记忆。近年来,随着老东安市场等低层旧建筑成片地拆除和新东安市场等一座座大型商厦的崛起,王府井已完全改变了过去的形象,原来大街的那种空间尺度感和街面的亲近感、随意感,已杳如黄鹤,不复回返了。
  杭州是著名的风景城市,本该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可是杭州市区的高层建筑却逐年增多,如今市中心又建了一座100多米高的市政府大楼。高层建筑从构成西湖自然景观特征的山体后部冒出来,破坏了景区自然、秀丽的整体风貌。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到底该怎样处理好保护和改造的关系?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形象?我们的城市设计,应该怎样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感和城市的特色?
  改造,并不就是拆迁
  城市,是经济和文化双重发展的结果。城市面貌的形成依赖于历史的积淀,建筑的更替反映着文化的变迁。因此,对城市的改造必须逐步地、有规律地进行。然而,令人不安的是,目前我们不少城市正在进行剧烈的改造。从北京到上海,成片的胡同和街巷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大型商场和高耸的塔楼。以院落和街道的生活空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城市特色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失去”自己的历史,“失去”自己的“记忆”。
  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指出,北京古都风貌的一个最大特征或者标志是它的城市建筑的轮廓线,也就是它的天际线。过去北京城的天际线基本是横向的,舒展开阔,给人一种安定平静的感觉。而近年来层起迭涌的高层建筑大大破坏了北京的古都风貌。高密度高耸的塔楼不但占据了市郊,而且正在向市中心进军。在不少地区,原来城市的那种空间尺度感和亲切感,已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城市的发展有两类典范,一类是像巴黎、伦敦一样有深厚历史层次感的逐渐发展形成的“历史化”城市,一类是像新加坡、香港或者深圳一样速成的、没有太多历史感的完全现代化城市。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形象?我们的城市设计,应该以巴黎、伦敦等城市为典范,还是以“平地起高楼”的香港、新加坡或者深圳等城市为典范?
  显然,对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国城市而言,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没有充分的条件对城市作全面性的保护,但应该保存有意义且有可能保存的历史建筑与地区。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指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对它的改造应顺应原有的城市肌理,千万不可粗暴地大拆大改,否则城市失去了史迹,犹如人失去了记忆,肯定会对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是永远的!
  改造,并不就是拆迁;改造,也是为了保护。
  模仿,并不等于保护
  为了保护城市的传统特色,使建筑形式能“表达中国文化”,目前最普遍采用的做法,是在新建楼宇上仿造一些最具传统特色的形象成分。在众多传统形象成分中,带曲线翘角、有很多装饰的传统琉璃瓦的“大屋顶”成了首选。
  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戴着“大屋顶”的建筑层出不穷。为了所谓“夺回”古都风貌,北京许多高层建筑都戴上了形形色色的“大屋顶”、小亭子,但由于整座建筑体量高大,显得并不和谐。站在北京站口望去,四周顶着“大屋顶”、小亭子的建筑不下十几座,圆的、尖的,黄的、金的,花样不少,但看上去能与建筑本身和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并不多。
  传统大屋顶是在过去的技术条件下木结构房屋需要的设施,现在有了钢筋混凝土和优良的防水材料,采用厚重的大屋顶不仅没有必要,甚至是个累赘。从形式上讲,中国古代的建筑以低层为主,大屋顶、小亭子可以覆盖建筑的整体,能够突出大屋顶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成为古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色。现在的大屋顶加在高层上面,与传统特色已不一致,更无法重构中国传统城市的生活空间。它作为一种表征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物和符号系统,只能用于个别真正有需要的建筑上,数量决不能多,更不能滥用。
  城市设计与建筑艺术不应是古代或外来建筑形式的摹仿与组合。单调的摹仿只能叫人感到乏味,难以谈得上保护。而传统对于现代的价值也需要从更深的层次在新建筑的创作中去发掘,去感知。
  楼高,并不等于现代化
  由于近年来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改造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建筑形象,也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目前在不少城市,高层建筑的多少被作为该城市是否现代化的衡量尺度,盲目追求建高楼已成为不少城市的时尚。
  张开济先生说,19世纪末出现的高层建筑,本是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和现代工程技术高度发达所生成的产品。但除了节约用地外,它也有加大建筑造价等种种缺点。而现在国内许多城市大建高楼,并不都是为了节约建设用地,而是因为有些人错误地认为,高层建筑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这不是需要问题,而是脸面问题。
  张开济先生指出,现在,我国城市之间的“高楼竞赛”有愈演愈烈之势。杭州市区中心建造了一座与西湖的湖光山色不相协调的高达100米的市政府塔式大楼,福州也正在筹建一座全国第三、福建最高的88层大楼。长此下去,不但会浪费数量惊人的财力和物力,而且还会严重损坏国内城市原有的尺度、风貌和特色。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郑适龄认为,真正面向现代化的城市设计应当摆脱急功近利的商业文化和代表业主局部利益的个人意志的冲击,努力营造更有利于人们生存的城市空间。否则,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建筑这个东西就是这样,一旦破坏了环境,就留下深深的遗憾。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把这些新造的东西拆掉、重建。等到发现犯了非常愚蠢的错误,改正起来可就难了。
  现代化的城市设计是“以人为本”的,它注重高标准的环境质量和生存条件,能够创造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舒适感,给市民和观光者以丰富的艺术享受和心灵上的快慰。它讲的是一种生活质量,而不是楼宇的高低和体量的大小。高层的选择应是适度的,不能为了盖高层而盖高层,更不能追求奢侈豪华。(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宋连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