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农业发展新阶段与农村深化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8-05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农业发展新阶段与农村深化改革
  ○○杨雍哲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的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巨大变化,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有三点:第一,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大幅度增长,从总量上看,告别了短缺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第二,农、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全面发展,市场食品供应丰富多彩,应有尽有,充分满足了现阶段人民生活的需求。第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增强,农产品连年丰收,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我们国家粮食现在已经具备了4900亿公斤到5000亿公斤的生产能力,提前达到了预定2000年要实现的粮食增产目标。
  新阶段也有新问题
  新阶段出现新问题,这是事物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一是不少农产品总量供过于求。就粮食来说,库存越来越大,再加上顺价销售不畅,对国家来说财政补贴增多,负担沉重。对农民来说,粮食多了不好卖,卖不上好价钱,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出口也比较难。二是农产品的品种、质量不完全适销对路。主要是低质品种多,优质品种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三是农民增产了,不能相应增收。1997年与1996年比,农民收入增幅由9%降到4.6%,1998年与1997年比,农民收入增幅又由4.6%降到4.3%。
  农民增收减少,第一,制约农民的生活改善;第二,制约农民再生产的投入;第三,制约对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因此,党中央明确提出,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全局的大事。
  解决新问题要有新思路
  解决新问题,必须首先调整发展思路。就是要由过去农产品短缺年代的单纯追求数量,转移到调整和优化结构,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新思路的核心是强调效益,把效益放在中心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求的是供求平衡,是经济核算,供过于求的数量,没有质量的数量,就没有什么效益可言。
  要调整农业发展思路,由数量型转向数、质并重的效益型,首先要使广大干部和亿万农民解决对转型战略的认识,从思想观念上来一个破旧立新。同时,还要有推动转型的配套措施:一是按照经济发展规律,用价格信号和优质优价的政策,引导农民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发展;二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制定新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把干部讲政绩与农民讲效益统一起来。
  实施新思路要坚持深化农村改革
  实施新阶段的新思路,必须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步入新阶段之后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一,适应新阶段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产品总量和品质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总量和品质结构都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在发生供过于求的时候,要适时进行调整。就粮食来说,以供求平衡、适量储备为最佳。确实过多了,就要进行必要调整,压缩供过于求的产品,增加短缺的产品;压缩滞销品,增加畅销品;压缩劣质品,增加优质品;压缩普通品,增加专用品,使总量和品质适应市场的需求。
  调整结构要注意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你这个地区最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不同地区各展所长,相互之间实行互补,整个效益就上去了。
  第二,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粮食生产按照市场需求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
  国务院决定,在坚持“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基础上,调减粮食保护价收购范围,实行优质优价,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饲料企业可以和农民签订优质粮产销合同等,对推动粮食结构调整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粮食生产有可能上一个新水平,农民增加收入的目标有可能加快实现。
  第三,改变农户单一搞种植业的生产方式,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复合发展,把粮食主产区建成畜产品主产区
  这样既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缓解卖难。按照这个新思路发展下去,必将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北粮南调将会逐步变成北肉南调,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将会变成畜产品大省、食品加工业大省,既富民又富地方财政。
  要把粮食主产区建成畜产品主产区,应从家庭承包经营这个基础层次做起,改变农户单一经营种植业的生产方式,提倡种植业和养殖业复合发展。
  第四,以合作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办合作制的龙头企业是使农民得利的主要途径。合作制企业的宗旨是对社员不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所得利润扣除成本和扩大再生产的费用外,其余的全部返还给合作成员,这是企业性质决定的。应以合作制龙头企业为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我们国家大,情况千差万别,只靠一种形式包打天下是做不到的。因此,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龙头企业都欢迎,要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支持发展。
  第五,放手依靠农民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及其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服务体系
  这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点。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快20年了,可是社会化服务一直跟不上,制约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应当在国家指导和支持下,主要依靠农民自己及其合作组织来办社会化服务。国有企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都是重要的,但远远满足不了2亿多农户的需要,况且相当多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薄弱,缺乏提供服务的条件。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有一定专长的、善于经营的农村能人到处涌现。问题是我们要转变观念,深入群众,去挖掘和支持这种能人办服务。社会化服务应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当前重点是鼓励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购销队伍,搞活流通。
  第六,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过多人口向非农方向转移,是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
  所谓大战略,就是说农村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寄希望于小城镇的发展来解决。主要有三点:一是农村人口多,就业空间小,消费水平低,农村巨大的市场购买力发挥不出来;二是农村人多耕地少,家庭承包经营的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制约着农业效益的提高,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不利于农业现代化;三是小城镇发展滞后,人口生活质量低,文化教育落后,对提高人口素质不利。因此寄希望于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大量的人口吸纳到城镇,扩大就业容量,提高生活质量,发展文化教育,增强国民素质。同时,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规模扩大了,劳动生产率和效益也提高了。
  增加农民收入只在农内做文章是不够的,应当分流一大批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小城镇,把农内、农外两篇文章都做好。
  第七,抓紧制定并实施农村“费改税”的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
  国务院决定,抓紧制定并实施农村“费改税”的方案,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这是一项治本之策。
  实行“费改税”,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一是实行精兵简政,按照中央要求先把乡一级不在编的人员减下来。另一个配套措施是,办事要量力而行,不超越自己的财力。
  第八,通过立法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出现新高涨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于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稳定基本政策的核心是两个:一个是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一个是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不要频繁调整,这样农民才有长期打算,对土地倍加珍惜,敢于在承包地上增加投入,地会越种越好,土地产出率会越来越高。有关方面根据中央要求正在起草农村土地承包法,解决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问题,并引导土地使用权在农户之间合理流转。这项改革做好了,会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有可能推动我国农业再登上一个新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