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客观地认识北朝文学——读《北朝文学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8-06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论著简评

  客观地认识北朝文学
  ——读《北朝文学史》
  周京
  青年学者周建江的新著《北朝文学史》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长期以来,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厚南薄北的倾向。为改变这一状况,这本文学史尽可能全面地勾勒北朝从十六国始二百多年文学发展的面貌,客观地认识北朝文学。
  北朝历史甚为复杂,众多作家生活于不同民族的不同发展阶段,甚或辗转于几个不同民族政权之间。作者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理清头绪,阐明各民族社会每一阶段的特殊性质,深刻揭示作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特点。如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从游牧民族发展到文化发达的封建社会,经历过仇视、接受、提高汉文化的过程。作者结合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阐明时代对文风变化与写作水平提高的关系,分析甚为细致,论断相当精辟。指出“由于北魏拓跋鲜卑少数民族统治集团执行森严的政治高压政策,以及对汉文化既敬慕又畏惧的文化心理,二者交织在一起,极端的政治束缚必然是文化上的古典主义”云云,对读者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这本书在全面、系统考察北朝文学后,提出不少独到见解。如认为北朝文学发展的总趋向是:十六国文学为小小高峰;之后是北魏前期文学的沉寂;接着出现北魏后期文学的复苏与高涨,构成第二座峰标;而北齐文学的继续发展,攀上北朝文学最高峰;相对地,北周文学由于南方入北士人的参与才得以与北齐文学相峙;最后为隋之北朝文学遗响。故北朝文学发展呈现三峰一谷一低落的演进轨迹。此论乃发前人之所未发,实为作者深入研究北朝文学现象后得出的新结论。又如认为北朝文学自成体系;认为北朝文学具有浑朴、高昂、苍莽的风格,与南朝文学对峙;认为唐代文学中高昂进取精神、儒家复古主义与现实主义精神,基本上承袭北朝文学等等,亦为作者独到的创见。
  最能体现作者独到见解者,无疑是对“北朝三书”、“北朝三才”、“北地三杰”的论述,以及对《木兰诗》、《敕勒歌》的重新诠释。按传统观点,《颜氏家训》应列入“北朝三书”之内,然作者认为该书乃儒家治家著作,非文学作品;而《魏书》虽为史学著作,但文学成就甚高,历来文学价值高的史学著作可列为文学作品,故作者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魏书》作为“北朝三书”,指出三书均为北朝本土作家所为。在论述北朝文学家中最有才气的温子升、邢子才、魏收“三才”以及将北朝文学带入隋代的“北地三杰”卢思道、薛道衡、李德林时,书中细致分析其特点,颇多创新之见。对北朝民歌的文学价值,作者花费大量笔墨予以剖析,尤其对《木兰诗》的分析,力图使考据与理论阐发结合,分析极为深细。如认为诗中“可汗”与“天子”混用,胡化与汉化杂糅,说明此诗经过汉族文人加工等等,并能令人信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