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英国牛肉“坏名声” 欧洲大陆“冷面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8-05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英国牛肉“坏名声”
  欧洲大陆“冷面孔”
  本报驻英国记者蒋千红
  对于英国农民来说,1999年8月1日是值得庆贺的一天,因为欧盟解除对英国牛肉出口的禁令在这一天正式生效,因疯牛病带来的长达3年的噩梦般的日子终于结束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农协昨天举办了全英范围的牛肉烧烤和野餐活动,并将8月1日定为“全国牛肉日”,8月2日,英国农业部的官员为第一批出口到法国的牛肉打上了印记。
  1986年11月,第一个疯牛病例在英国出现;90年代初为发病高峰期,1993年每月就有3500例新的疯牛病报告。1996年3月25日,英国政府宣布,一种被称作克雅氏症的人类海绵体状脑炎很可能与食用疯牛肉有关,欧盟和世界市场立即禁止进口英国牛肉。疯牛病给英国农业和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截至1998年8月,有240万头病牛在英国被屠宰与焚烧;英国有半数以上的农户从事肉牛(羊)和乳制品生产,仅此两项便占英国农业生产总值的约40%,由于国外市场关闭,国内市场萎缩,英国的养牛业几乎濒临绝境。为拯救英国的养牛业,政府下了大气力。继禁止喂食动物内脏饲料和大规模屠宰病牛之后,英国政府又于1996年5月规定,所有30个月以上的牛屠宰后均不得上市出售。1996年7月,政府又进一步规定,凡1996年7月1日以后出生或进口的牛,必须挂有特定牌照,牌照上记录着该头牛的全部档案资料,方可作为肉牛供消费者食用。在采取了上述系列措施之后,1995年—1997年,英国疯牛病的发病案例每年以40%的比率下降。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一直在同欧洲主要的牛肉进口商和买主进行接触,力图向他们说明,严格的健康检查和控制已使英国牛肉成为可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牛肉。去年,有着复杂的电脑化牛群监视和检查系统的北爱地区率先恢复了牛肉出口。据报道,对于此次恢复出口的牛肉,英国方面执行严格的检疫措施,即出口牛肉必须是6个月以上、30个月以下的肉牛,饲养者还须提供母牛在生出小牛后存活6个月以上的证明,英国农业部的兽医需确认质量合格,屠宰场需由卫生监查人员进行复审。
  尽管欧盟已经正式解除了对英国牛肉出口的禁令,但英国的农民和牛肉加工行业深知,要赢回昔日的市场决非易事。禁令解除后的第一批牛肉是出口到法国的,但很多法国肉类供应商表示,他们不愿沾英国牛肉的边儿,原因不但是因为它“形象太坏”,而且由于英镑坚挺,价格也贵。每公斤英国牛肉比法国牛肉要贵5个法郎。法国农业部说,他们至今还未收到英国官方授权牛肉出口的公司名单和打在出口牛肉上的官方印章的复印件。他们强调只有在完成这些程序之后,才能对英国牛肉开放边界。德国的情况大同小异:德国农业部说,现存的对英国牛肉的进口禁令将继续持续50天;一家向柏林的医院和学校供餐的公司说得更直白:“如果你想在这一行里有个好名声,就不要卖英国牛肉。”另外,在最近发生了二恶英污染家禽和可口可乐的污染事件之后,欧洲市场对食品的安全检查日益增强,这对英国牛肉的恢复出口极为不利。
  对于欧洲大陆的“冷面孔”,英国农民和政府是有思想准备的。1995年,英国对欧盟的牛肉年出口量为24.6万吨,价值5.2亿英镑,而今年预期的牛肉出口量却只有5000吨。英国肉畜委员会的发言人承认,在今后一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这种状况可能不会有明显改善。但目前摆在英国农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夺回失去的市场,要么灭亡。因此,尽管顶风逆水,英国也只好奋力前行。
  (本报伦敦8月3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