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喜看“小梅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8-06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喜看“小梅花”
  罗松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演出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参加演出的三十多个节目是从各省市剧协选送的一百一十二个节目中遴选出来的。小演员们稚气未脱却又身手不凡的表演,让观众们欣喜地看到戏曲艺术后继有人的可喜前景。
  近年来,在中央提出的振兴戏曲艺术“从娃娃抓起”的号召下,全国一些地方都开展了各种少儿戏曲活动。于是,中国剧协于1997年在南京举办了全国少儿戏曲大赛,并决定今后每年举办这样的活动。
  此项活动的主要特色之一是,评选范围包括全国各剧种。我国拥有三百多个剧种,每个剧种都鲜明地体现了各个地方的不同风格。振兴戏曲当以京剧为龙头,各地方剧种全面发展,百花齐放,才能够体现我们这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国家的传统戏曲艺术的全貌。参加本次演出的三十多位“小梅花”,演出了京剧、评剧、豫剧、晋剧、秦腔、越剧、沪剧、黄梅戏等剧种。他们是从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剧协推荐的一百三十一名小演员中选拔出来的。他们各具特色的表演犹如初绽的百花,清香娇媚,多姿多彩。
  年龄小、技艺高是本届活动的又一特色。参加此次演出的小选手年龄在六至十四周岁,他们大多来自各地专业或业余戏校(班),也有一些是自学成才。此次演出中六岁的詹妮载歌载舞,演唱了广东的两个地方剧种的戏;六岁女娃娃王文端有模有样地“击鼓骂曹”;七岁的“李奶奶”郁露“痛说革命家史”等。培养对某种事物的兴趣从童年开始是十分关键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幼年打基础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从连续三年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为了争取获得“小梅花”的称号,十分刻苦地练功学戏,技艺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许多孩子还考入了专业艺术院校或调入了专业戏曲院团。另一方面,“小梅花”活动坚持办下去,能够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开掘孩子对戏曲的兴趣。相信,在下一个世纪将会越来越多地拥有新一代的戏曲观众。
  孩子们学习戏曲艺术,除了家长的引导、老师的教授,更需要地方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扶持。从历届举办的情况看,各地方对少儿戏曲的工作越来越重视。戏曲只有在全社会的关心扶持下,才能在少年儿童中形成热点,得到真正的普及和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