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生命的感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8-06
第11版(周末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生命的感悟
  丁伯慧
  生命是什么?大仲马说,“是在死神候见室的小憩。”生命是如此的短暂,但如此短暂的生命却又常常能酿造出惊天动地的功业,谱写成众多的乐章,其间,有情,有思,或凝重,或壮美,或宜人,皆在于生命有所感悟。而在李御那儿,则无论是“依依亲情”,还是“点点心泉”,抑或是“殷殷呼唤”,无不融情入内,情溢始终。
  李御的生活是先于他的“感悟”的。曾作为军人,当过瓦工、风钻手、炊事员,后又赶上恢复高考读过大学、当过记者,且年幼时在乡下长大,后来又生活于大都市的李御自然是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后来作者的职业虽定位于记者,但他的经历却已渗入他的灵魂,凝成一种情结伴随他的终生。尤其重要的是,这本散文集是作者几十年的生活和创作的结晶,从最早的《头巾》到最近的《生命的感悟》跨越了十几年,记录了他这一代人的生命轨迹。
  现在,我们捧着这本尚留着墨香的书,感悟作者的“感悟”,如同是在面对一段历史。在这本史书中,作者是一个诗人,一个情感丰富、哲思饱满、历经沧桑的旅人。
  不是诗人,咏不出《头巾》、《父亲》、《秋思》等情意盎然的篇章。作者的笔是朴素的,在这支朴素的笔下,无论是母亲、父亲、外祖父等可感的亲人,还是箬姑山、槐柳、苦艾等“身外”之物,无不饱含着深情。在《头巾》中,我们不仅见到了母亲这个活生生的形象,更看到了千千万万个乡村中勤劳贤淑、朴实无华、堪称典范的东方女性。这位母亲同时告诉了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情物意,在现今物欲横流的功利化时代,一股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正是我们今天所千呼万唤的功利之外的世间真情!
  没哲思,作者作不出《匹夫忧思录》,不会《走进川西北》,更不会有如此深刻的《生命的感悟》。在作者那儿,生命时刻在感悟着生命本身。诚如作者所言,“走了一路,听了一路,看了一路,更多的时候只能是沉默。啄破自身的思维之茧后,需要的不是一种表达,而是跌入更深层面的思索……”八十年代末期,学界曾有人惊呼:“现代人不会思考了!”当然,现代人并不是真的不会思考,相反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会思考。但现代人急功近利的思考太多了,利己主义的思考太多了,人们惯于在奔跑中生活,却很少有人愿意坐下来,认真地思考一下,这奔跑本身有没有什么过错。生命的感悟被生命的享受一把抹去了!作者自然知道这一点,于是他离开大都市,走进群山连绵的川西北,走进这个世界上尚存留的原始的却又最真的那个角落。作者“感悟”到了什么?一种精神,一种爱。
  应该说,我是第一次整本地读李御的书,但和李御有相同的感悟却并不是第一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个著名的单子理论,在他看来,每一个生命体都是一个健全、自在的单子,他们都以自身的方式感受着生命。而这种感受到了有思维的人类这儿,就能成“悟”。因而,对生命的感悟是千百年来文士哲人们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李御作为一名记者,在丰富的生活中感悟,又把这种感悟寓于真实的生活之中,这本身就给予我们一种启示:我们的生命还在继续,我们的感悟不仅是过去的、现在的,也必然是将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