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在聂耳墓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8-05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

  在聂耳墓前
  张昆华
  聂耳墓坐落在昆明远郊西山。那怀抱滇池的蜿蜒起伏的山脉,有人说她酷似睡美人。但随着日出月落,年代流逝,在朝霞暮霭中细赏沉思,我逐渐改变看法转而领悟清代寒士孙髯翁在大观楼长联里所吟诵的“东骧神骏,西翥灵仪”的神妙之笔,也就是坚信环绕昆明的东边是金马山,西边是碧鸡山——那西山垭口出入昆明的门户不是自古就设有碧鸡关吗?
  碧鸡啼鸣!其形象和声音都那么壮美。给西山或睡美人正名为碧鸡山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说明:中华民族音乐家聂耳的英灵,能让碧鸡山昂扬长歌!
  今年我选择6月18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在门楣挂上清香的菖蒲、蒿枝,吃了粽子便上路了。本来按民间习俗端午节是纪念大诗人屈原殉国的日子。但我认为二千多年前的屈原投汨罗江自尽与六十四年前的聂耳因泳海溺水而逝,都有着某种相同的精神品德的联系,那就是在忧国忧民的悲愤情绪中停止了歌唱。当然我之所以在端午节这天去祭奠聂耳,是为着纪念1931年5月28日聂耳写给母亲的那封信。这封极其珍贵而又鲜为人知的信由聂耳的亲属保存下来了:
  “亲爱的妈妈:在我写这封信的现在,我的泪在流着,我的心在跳着。今天是端午节,公司(笔者注:即三十年代很有名气的联华影业公司)的同事们都走光了!他们有家,他们有钱,他们可以安然地过节!我坐在我的小屋里写信,想起几年来的漂泊生活,不禁难过起来……我在精神上可以自慰的一点是他们非常看得起我。他们都认为我是一个纯洁的小孩,很有把握的青年,是一块好材料。我也因此更加努力,不愿把一分一秒有用的光阴耗之于无聊。音乐、戏剧、电影便是我一生的事业,我愿在这一生里去研究、学习,倒也是极快乐的事。因为没有学费,提琴技术的进步,当然慢了许多。近来在作曲上下苦功夫研究,也有几支曲子出现,还受人欢迎,所以在上海艺术界中,提起聂耳已经有相当多的人知道了,尤其是许多电影刊物常常可以见到四只耳朵的名字。妈妈:你应该够开心了吧……”
  这就是六十八年前端午节那天在上海的聂耳的贫困生活与富有精神的真实写照。1912年2月15日聂耳诞生在昆明甬道街七十二号成春堂药铺的小楼上。他的父亲聂鸿仪是汉族中医,祖籍玉溪;他的母亲彭寂宽是元江——即红河边的一位傣族妇女。这个汉傣结合的家庭因不堪小城玉溪的穷苦而举家迁居省府昆明悬壶行医。但聂耳四岁时父亲就凄然去世,家境更加衰落,由母亲苦苦操劳把几个子女拉扯大。他母亲出身于能歌善舞的民族,父亲生长于云南花灯音乐故乡的世家,因而他从小就受到红土高原上民族民间音乐的滋养。到上海后的第二年,苦难的中华和苦难的聂耳被日本侵略者强占我东北国土的“九一八”炮声激愤了。祖国被刺刀肢解而鲜血淋漓,聂耳由爱国爱民而热血沸腾。在短短的两三年间,这位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便成为中国无产者的音乐之父,陆续创作了《开矿歌》、《码头工人歌》、《前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震撼民族灵魂、鼓舞中华精神的歌曲乐曲。尤其是在1935年初春,他接受了田汉、夏衍表现爱国青年知识分子走出书斋奔赴抗日战场的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谱曲任务后,整个中国四万万同胞的声音都融入了聂耳心脏跳动的声音。音乐家成了祖国和人民的代言人。聂耳用颤抖的左手拿着田汉在狱中写在两张香烟盒上的那首歌词,握拳的右手挥动着从胸膛涌出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旋律……
  我每一次去拜谒聂耳墓,都会忆起那些岁月,都会在心里重温一遍那段历史。从祖国心脏天安门广场到高黎贡山的边防哨所,从东海上破浪航行的舰艇到红河岸边的傣寨小学,每天早晨注目国旗升起、倾听国歌乐曲,我们都会觉得聂耳与我们站在一起。今天我特意去聂耳故居甬道街的花鸟市场采买了二十四朵新鲜的缅桂花,用红线串成一个小小的花环。当我一级级走完标志着聂耳只有二十四岁便到了人生尽头的二十四级台阶,默默地将缅桂花环敬献在墓前,似乎从那墨玉色的碑石上望见了聂耳的身影;当我走向墓后去拜读墓志铭时,仿佛从墓前那七个花坛所象征着的七个音阶上,听到了那雄壮、浑厚的国歌声……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