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布莱尔与“共识政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8-06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是战后英国“共识政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布莱尔与“共识政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林勋健
  近年来,“第三条道路”风靡欧美,英国首相布莱尔是站在“潮头浪尖”上的风云人物。有人说,布莱尔是“第三条道路”的“带头羊”、“领路人”、“鼓吹者”、“始作俑者”,等等。这种种比喻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思:布莱尔对“第三条道路”这个旧概念的新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素有“工党神童”之称的布莱尔出生于战后的“生育高峰期”,毕业于以“盛产英国首相”而著称的牛津大学。1994年7月,年仅41岁的布莱尔以绝对优势当选为英国工党领袖。此后,他领导英国工党为重掌政权而斗争,并逐步形成了“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和理论。
  1995年,布莱尔在谈及英国工党提出的医疗卫生改革政策时使用了“第三条道路”这个概念。1998年9月21日,他发表了题为《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的长文,后又借出席联合国大会之机,与美国总统克林顿等人一起参加了在纽约大学召开的一个专门研究“第三条道路”的学术会议。9月27日,他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文章,认为“第三条道路是最好的道路”。此后一有机会,他便大谈特谈“第三条道路”。
  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理论决定性地超越了旧左派和新右派;它以平等、机会均等、责任和团体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永久修正主义”作为制定政策的原则。“第三条道路”的基本政策主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等方面,其要点有:第一,建立在个人能力和机会基础上、以知识为基础和富有活力的现代经济;第二,重视权利和义务的强大公民社会;第三,权力下放,还政于民,恢复人民对政治的信念;第四,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外交政策。
  然而,英国工党执政两年多来,对“第三条道路”本身的评价则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在对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褒贬中,常常涉及该道路的政治倾向问题,即它究竟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还是“具有人道面孔的机会主义”或保守主义的“私生子”?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简要回顾战后英国“共识政治”。
  所谓“共识政治”,通常是指西方国家中具有不同意识形态色彩的各类政党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方面的“趋同现象”。这种现象在长期实行两党制的英国表现得尤其突出。
  战后英国的“共识政治”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45年到1979年,是保守党向工党的政策趋同。1945年7月在战后首次大选中取胜的工党在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除了对一批大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外,还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1951年取代工党上台执政的保守党基本上采纳了工党政府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为此,1955年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曾经用保守党财政大臣巴特勒和工党财政大臣盖茨克尔两个姓的部分,合并成一个新词“巴茨克尔主义”,用以形容两党基本政策的一致性。
  从1983年开始的“共识政治”是工党向保守党的政策趋同。工党从金诺克、史密斯到布莱尔,以现代化为主线,经过不断的政策调整,抛弃了不合时宜的传统左翼政策,吸收了保守党政府执政期间的许多合理的政策措施,到1994年布莱尔继任工党领袖时,工党的现代化已成效显著。这为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用工党政府首相布莱尔和保守党政府首相撒切尔两姓的部分,创造出“布莱切尔主义”,用以形容这一时期两党基本政策的趋同现象。
  以上事实说明,自我标榜“超越左右翼”的布莱尔“第三条道路”其实并不神秘,它是英国“共识政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也是工党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如同“共识政治”并不表明两大政党之间的界限完全消失一样,“第三条道路”也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倾向,它正如布莱尔自己所定位的,是“一种现代化的社会民主主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