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灾荒年也比往年收入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3-11
第2版()
专栏:

灾荒年也比往年收入多
本报记者 高长任
湖北省浠水县石河乡靠近浠水河。去年夏天,凶猛的洪水给这个乡带来了严重的灾害。但是,这个乡一个新建立起来的名叫“明天”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却战胜了这次灾害,给社员增加了收入,向附近农民们显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一
“明天”农业生产合作社是由十八户农民在一九五四年春节前组织起来的。春节后的第四天,社员们就冒寒打塘泥,到城里挑粪、买饼肥。春耕时,田里的底肥下得足足的,农具修理得好好的,田地耕得比哪一年都好。大家都盼望着秋天能多打粮食,增加收入。谁知插秧之后,由于连续降大雨,浠水河发了十八次洪水,洪水一次比一次大,全社一百四十多亩田地的百分之七十被洪水吞没了。那时,大水封门,田里是白茫茫的一片,社员们只得焦急地坐在家里。社员徐贤杰最苦恼,他田少;劳动力多,他一想,社里如果没有收成,他的一家怎么生活呢?那几天,社员们都在忧虑着怎么能渡过这个荒年。
社长汪国卿比社员们更焦急。他是石河乡党支部副书记。他也感觉到社员和自己的生活受到威胁,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社就要垮台。
对党负责,对全体社员负责的责任感督促着汪国卿。他知道在这困难的时候,社员们都在看着社的干部们。他经常召开社务委员会,访问社员。他对社干部说:“我们要坚强起来,如果我们也悲观,社员怎么办呢?”对社员就安慰说:“不要紧,有办法,慢慢来。”可是当时他还缺乏战胜灾害的办法。
当灾情已成定局,大家的思想上也非常混乱的时候,上级党委和政府发出了生产自救、和水灾作斗争的号召。区的领导机关对受灾的农业社更提出了具体的指示:要各社做好准备,水一退,就抢种蔬菜和晚秋作物。区委书记对汪国卿说:“越是在这个困难的时候,就越要发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只要把晚秋作物种好,还是可以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的。”
区委书记的话给汪国卿指出了方向。他回到社里就召开社委会和社员大会,动员大家加紧准备抢种晚秋作物,争取多收一季,战胜灾荒。这时政府又贷给他们旧币九十万元的贷款,先解决几户社员眼前的生活困难。有了明确的办法,又得到政府的扶助,社务委员们坚定了信心,社员们的情绪也开始稳定了。到八月初,洪水下降,部分田地开始露出来,他们就筹划抢种晚秋作物了。二
刚退水的田地,一时干不了。野草密密麻麻地长出来,不几天,田地就变成个荒草坪子了。要抢种晚秋作物多收一季,首先就得把这些田地翻耕一遍。
这是一场繁重的田间劳动,长期习惯在自己一小块土地耕作的社员们,都为这一大片荒地吓住了。他们对播种晚秋作物的可能有着很大的怀疑。
汪国卿在抢种晚秋作物的动员大会上说:“人多力量大,我们不要光看这一片草坪子吓人。要是单干户来耕它,那当然很困难;但我们是合作社,劳动力多,分工合作,不几天就会把它翻过来的!”有的社员说:“那就要把人累死了!”汪国卿说:
“累是累,可是,我们是现在累一点,把这些田地都种上晚秋,多收一季好呢?还是现在让田地空着,让它长草,而我们将来出外逃荒好呢?”这一说,把大家的决心稳定了。社员们说:“还是干,只要能收到粮食,累一点怕什么!”
这时,社务委员会拟定的计划通过了,他们要把已干的三亩旱地先种上萝卜菜,有草的田先翻耕一遍再决定种什么晚秋。
开完会的第二天,全体社员就行动起来。男的犁地,妇女捡草,种萝卜菜和种庄稼同时进行。社内的三头牛忙不过来,又租了别人的闲牛用了三天。这时天气还热,在太阳下干活,人累,牛也累。后来社员们想出办法:中午休息,下午在田里先开几个厢,到半夜乘着月光,出来犁田。的确人多力量大,不上十天,那荒草坪都被翻耕过来,那三亩地的萝卜菜也长成嫩绿的一片。
社务委员会决定在翻耕过来的田地上种荞麦和黄梅粘(即二季稻),但社员们有顾虑,怕荞麦经不起霜打,二季稻产量不高。社干部拿汪国卿在一九五一年种一亩多田荞麦收四石的事例教育大家,用“多收一粒是一粒”的道理说明种二季稻还是合算。大部分社员都同意了,但缺少荞麦种籽。恰好这时区里贷下大批外省支援的荞麦种。紧接着,他们就紧张地插二季稻和播种荞麦。
这时,社务委员会考虑到荞麦和二季稻是主粮,要多种一些,就将原来的四十亩的播种计划,扩大为八十亩;把原来准备种蔬菜的四十亩田腾出来种荞麦和二季稻,而把蔬菜种到旱地里去,并缩小蔬菜面积,等收了蔬菜,还可种迟荞麦。
抢种晚秋作物的计划受到上级的鼓励。区委书记对汪国卿说:“照这样干,你们社到秋后还会有一定的收入;搞的好,还会增加收入。”九月初,正是播种晚秋作物的紧张时刻。他们的第一批蔬菜出园了,挑到街上去,卖了旧币三百万元。
种蔬菜的收入,更鼓舞了社员们的劳动热情。社务委员会又提出了超额奖励劳动工分的办法。这样一来,全体社员劲头更大了。张修斌、张修友在那紧张的几天,起早摸黑地干,每天都评到十五分
(一般一天只十分),过去怕累的社员也积极起来。到十月初,全社被淹的一百多亩田地、都长出茁壮的晚秋作物。为了培养这些庄稼,社员们还进行了车水抗旱,锄草等紧张的劳动。
在抢种晚秋作物后的一段时间,为了增加收入,合作社又抽出人力,进行了运输、手工业,养猪、捕鱼等副业生产。其中仅捕鱼一项,就收入旧币一百三十三万元。三
到了秋末冬初,明天农业社开始收获他们辛勤劳动的果实。当社员们看到长得籽粒饱满的荞麦和二季稻时,有的说:“那时候我对种荞麦还有保守思想,真不应该。”有的说:“不是我们合作社有优越性,哪能吃到荞麦和黄梅粘!”社员徐贤春怀着感激的心情对社长说:“还是要政府扶持,干部领导,你在那时要是不坚决,我们早就出门逃荒了。”
在百分之七十的田地被淹的情况下,明天农业社由于抢种了晚秋作物,农业方面还收到两万七千多斤粮食,其中晚秋占百分之七十。农副业总收入达到旧币三千一百七十四万元。年终分配的时候,平均每户社员比起去年在互助组的收入多一些。社员们不但吃的、烧的、用的都够了,而且全社还交纳了四千斤粮食的农业税,卖给了国家三千斤余粮。

在明天农业社抢种晚秋作物的时候,也带动了一部分互助组。有个张芳造互助组也种了二十亩田的荞麦。可是互助组毕竟赶不上农业社,他们大家都怕出了工分收不到粮,不敢在晚秋作物上多投资,排工上谁都想抢先,这样,就没有把空地全部种上晚秋作物。单干农民在遇到这样天灾的时候,困难更大。明天农业社战胜天灾、增加收入的事实,使周围的农民都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去年冬天,周围几个互助组都要求参加明天农业社。有个中农徐贤林,是石家乡易家河口有名的种庄稼能手,农具齐全,劳动力也强。去年春天他对农业社不服气,想暗地和它比赛。可是水灾一来,徐贤林的田地也被淹光。农业社后来轰轰烈烈地抢种晚秋,徐贤林却忙了这头顾不上那一头,干着急也没办法。社员徐贤甫是贫农,入社前生活比徐贤林苦的多,可是这一年冬天,徐贤甫有余粮卖,徐贤林却成了缺粮户。在农业社收完晚秋作物之后,徐贤林看到自己单人独马抗不住天灾,他考虑了好久,终于去找汪国卿要求入社。
明天农业社战胜水灾之后,周围的农民要求入社的越来越多。今年元旦前后,这个农业社又吸收了十五户新社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