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渤海明珠聚民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23
第3版(读者来信)
专栏:基层见闻

  渤海明珠聚民心
  天津市大港区位于渤海湾畔,人口32万。这座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滨海小城如今令人刮目相看:它把泛白的盐碱滩建设成碧绿葱郁的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区,把石油化工基地建成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并已摘取全国文化先进区县的桂冠。这颗镶嵌于渤海金项链上的璀璨明珠,熠熠闪光。
  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
  1996年以来,大港区连续5年运用多种筹资方式,累计投资54亿元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安居工程、天然气入户工程、“红顶、白墙、绿地”城市主色调工程等一批民心工程陆续实施,让人民切实感受到现代城市生活的品位。1999年,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6平方米,集中供暖、燃气率均达到100%,居民小区全部实行物业管理。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人均公共绿地13.5平方米。
  大港区围绕“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的工作思路,充分依靠政策拉动,促进了各类经济成分的迅猛发展。连续5年区属国内生产总值、区级财政收入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职工人均工资、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均居天津市领先水平。
  以民为本,为民造福,是大港区各级党组织共同实践的准则。今年春天,中塘镇大安村党支部与国家农垦局合作开发1000亩优质冬枣。由于群众最初不认识,投资缺口很大,大安村党支部毅然将进口小轿车卖掉,买回了种苗。这种务实的、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受到群众的欢迎。
  让市民享受现代都市文明
  过去大港人的业余生活单调枯燥。入夜,街头一片漆黑,人疏影稀。无处可去的人们有的呆在家里看电视,有的围在一起搓麻将。
  “不能让大港人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就是我们的耻辱!”大港区的决策者们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实施大阵地战略。投资1000多万元改造灯光夜景,使大港成为不夜城;投巨资大规模建设城市广场,让大港人乐得其所。新建成的9.8万平方米的世纪广场体现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艺术特点,每天吸引群众多达万人。
  目前,全区城市广场总面积已达20万平方米,每年接纳近百场大型文艺演出和公益宣传活动。以广场为中心举办的五届元宵灯展,每届吸引游客高达30万人次。独具特色的广场文化,吸引了全区60%的群众广泛参与。
  优越的人文环境迅速提升着大港人的思想道德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大港区已涌现出两个全国书画艺术之乡,相继荣获天津市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区,天津市社区文化先进区,并在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卫生城市检查评比中名列第一。
  向着新目标迈进
  新千年到来之际,大港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提出了一个响亮的目标,5年内综合经济实力指标、居民生活质量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城市环境指标四项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进行量化。这四项指标的实现将会使人民的收入显著提高,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产生质的飞跃。为保证这些指标的实现,大港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工作。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退粮还枣、退粮还草、退粮还牧的方针,对全区仅有的20万亩耕地,全部调整为10万亩枣林、5万亩牧草、2万亩优质果园、2万亩高效优质经济作物、1万亩特色蔬菜,并利用沿海优势,发展5万亩海淡水精养基地,让占总人口1/3的农民首先改变传统的增收方式,以现代种植结构获取高额利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品调整和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让城市居民腰包鼓起来。在大港区中塘镇,全套引进荷兰先进技术建立起的10000平方米的工厂化农业示范区,让农民大开眼界,无土栽培的绿色蔬菜尽产尽销。北方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一批高等学府陆续云集大港,占地1万亩的大学城即将拔地而起,高层次人才和新兴教育产业必将增强大港腾飞的后劲。
  天津市 张宝甫 方吉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