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抢救发掘民间艺术刻不容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23
第3版(读者来信)
专栏:呼吁

  抢救发掘民间艺术刻不容缓
  我们县关田镇田心村,从宋朝即盛行一种称为“五马花灯”的民间灯彩活动。它源起于昭君出塞和番的历史故事。灯彩有主角昭君娘娘、丑角马卒等人物,有唢呐、鼓锣钹等伴奏乐器,计需40余人表演,场面欢腾恢宏,舞步奔放多变,是一种极具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然而,我们近日在该村调查时了解到,目前全村能掌握“五马花灯”的只有几位年届八旬的老艺人。他们都已年老体弱,因此“五马花灯”的编扎技艺、音乐曲牌、情节和表演动作如不及时发掘整理,极易失传。
  田心村“五马花灯”的现状不是个别现象。以我们县为例,仅灯彩类就有三节龙、五节龙、七节龙等。还有历史久远的道教舞蹈、古朴悠扬的树叶音乐、纯真婉美的民间二胡曲谱和民间小调(唱词)、奇特的牛葬习俗。此外,还有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手工根雕、泥塑等。这些民间艺术大都靠口头相传。目前掌握这些艺术的农民大都上了年纪,一旦去世,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即会散佚失传。
  为何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珍宝”少人发掘。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是“人”的因素。抢救发掘民间艺术,必须确保有一支艺术素质高的专门队伍,要能识得艺术“珍宝”。目前各地的文化部门艺术行家少,乡镇基层文化站人员艺术素质参差不齐。如我们县文化馆,民间舞蹈方面的行家仅一人,乡镇文化站则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行家。这也给发掘民间艺术摆出了一道现实的难题。二是“财”的因素。从事民间艺术挽救性发掘,必须有足额经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这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下去。三是“物”的因素。民间文化硬件设施建设要加强,发掘出来的民间艺术必须有场地展示,有传播载体。传播是保存民间艺术的最好形式。我们县去年投资1060万元建成了南北文化广场,并组建民俗文化互联网页,使民间艺术在有形的场地和无形的空间展现其艺术之光。
  江西崇义县 杜书福 刘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