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少一点“限行”和“禁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24
第10版(汽车)
专栏:七嘴八舌

  少一点“限行”和“禁牌”
  大江
  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政策,对加快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利好”。然而,近年来汽车市场却像一辆升不上挡的汽车,只能无精打采地缓缓前行。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条,是有些地方随意对汽车、摩托车限制行驶和禁止上牌(简称“限行”和“禁牌”),弄得想买车的人不想买、不敢买、不愿买了。
  仅以今年为例,先是北京、石家庄、济南等中心城市,继三亚、海口、厦门、兰州、乌鲁木齐等地对轻型柴油客、货车“限行”“禁牌”之后,开始对重型柴油客、货运输车的上牌说“不”。接着是今年4月以后,沈阳、大庆等地,也开始对经济型轿车(包括微型车)“限行”或“禁牌”。再往后,从7月1日起,西安市不准现有摩托车在城墙之内的市区通行,同时停止办理摩托车的入户和挂牌手续,到此,全国对摩托车说“不”的城市已有58个。一些车主感叹,自己的“宝马”“良驹”成了“半残废”或者“残废”,一些喜欢经济型轿车、摩托车或者支付能力只够买经济型轿车、摩托车的人,感到被无端剥夺了选择自己喜爱的消费品的权利。最苦的是那些生产厂家和经销商户,随便一个“通告”就可以使他们多少年的技术攻关、扭亏拼搏、市场开拓付诸东流,谁来关心中国汽车、摩托车工业的前途和命运!
  当然,这些地方的“限行”和“禁牌”,总是有一堆“理由”。然而,按照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歪道理服从正道理的原则,他们的那些“理由”是不足为据的:
  先说“保畅论”。那些随便“限行”“禁牌”的城市的有关人士,总是说“限行”“禁牌”是为了实施上级要求的“畅通工程”,以便使自己领导的城市早日成为“全国优秀交通管理城市”。其实,“畅通工程”的“畅通”是指现实基础上的“畅通”,其实质在于“疏”而不在于“堵”。靠“限行”和“禁牌”来减少车辆流量,从而达到“畅通”的目的,这是只顾“畅通”而不顾经济发展和群众方便,根本不是实施“畅通工程”的初衷,而是一种不愿在交通科学管理和城市道路建设上下苦功夫的懒惰和平庸。而且,在交通管理中歧视小排量的经济车型,是与国家制定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相违背的,也是对当前世界汽车发展大潮流的逆动。
  次说“治污论”。在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对柴油车、摩托车、经济型轿车说“不”的地方,有关人士摆出的头条理由往往是“防治污染”。似乎举起了“防治污染”的大旗,就可以对他们不喜欢的车种、车型“一刀切”、“连锅端”。其实,防治污染是一门科学,首先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尊重科技工作者的意见。例如,中外汽车专家都说,柴油机拥有汽油机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应当与汽油机一样受到公平对待;只能对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柴油车、摩托车、经济型轿车“限行”和“禁牌”,对已经达标的车辆,应该热情欢迎他们“进城上路”。总之,在防治车辆污染问题上,可以提高“门槛”,但不应关上“城门”。
  再说“形象论”。在实行“限行”“禁牌”的地方,有关人士强调这样做是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禁绝了摩托车和小排量轿车,他们的腰杆才硬气,脸上才有光。其实,这是对“城市形象”的误解,就像一些人以为自己浑身穿戴名牌就气质高雅一样可笑。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总是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相一致的,绝不能离开现有的经济基础去“提升城市形象”,那种图虚名而遭实祸的傻事再也不能干了。
  当然,我们心里也明白,在轿车开始进入老百姓家庭的时候,汽车与道路、汽车与环境、汽车与社会的矛盾会经常发生,短时间、临时性的“限行”“禁牌”也许在所难免。但是,无论如何,“限行”“禁牌”不能随心所欲、草率从事,要尽量少一些,再少一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