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辩证看“台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25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辩证看“台阶”
  张黎洲
  加紧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是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所在。有鉴于此,党中央一再强调,选拔年轻干部一定要解放思想,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陈旧落后的观念,既坚持标准,又不拘一格,努力营造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环境。这就有一个如何看待干部提拔使用中的“台阶”问题。
  “台阶”,是指干部选拔使用过程中应当经过的一个个级别。对如何正确看“台阶”,邓小平曾作过精辟的阐述。1975年,针对“文革”期间用坐火箭、坐直升机办法提拔干部的错误做法,他提出了提拔干部须走“台阶”的重要思想。1980年8月,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针对提拔干部一概逐个“台阶”上的做法,他又深刻指出:“干部要顺着台阶上,一般的意义是说,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老守着关于台阶的旧观念……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提拔干部不能太急,但是太慢了也要误现代化建设的大事……特别优秀的,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在这里,邓小平既讲提拔干部不能太急,又讲提拔干部不能太慢;既强调干部顺着“台阶”上的原则,又力戒固守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坚持一切从形势、任务、工作需要、干部情况的实际出发,充满了唯物辩证的深邃思想。
  提拔干部要走“台阶”,其出发点和深刻含义,是培养、选拔、任用中青年干部必须坚持重视社会实践的观点。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从干部本人来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任何干部,经验都是由少到多,能力都是由弱变强,总是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把具备基本条件而又有培养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放到某个“台阶”上,就是压担子、给梯子,为其创造锻炼的机会和实践的条件,便于他们接触群众,熟悉专业,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更快更好地成长。对组织部门而言,需要在实践中考察干部。一个干部是否合乎德才标准,不是听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干。“实践出干部”,只有把年轻干部放到一定的岗位上,放到一个个“台阶”上,才能对其德才、潜能有比较真切、具体的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提拔干部走“台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体现。
  提拔干部须经过必要的“台阶”,但又不能一律按部就班地走“台阶”。“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这句名言至今仍有实际意义。人才的成长同任何事物一样,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对于特别优秀的拔尖人才,要大胆地破格提拔使用。所谓破格,不是破干部标准,不是破选拔程序,而是破单纯讲资历,破片面论辈份,也包括破除那种不区别情况一律按部就班走“台阶”的框框。使用是最好的培养。我们要把握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特殊规律,对他们加以特别的珍惜和爱护,敢于及时起用和破格任用。每位干部在工作前一般在校学习要用上十六七年甚至更长时间,从走向社会到离岗退休不过三十来年,而年富力强、比较成熟的时间一般超不出二十年。辰光珍贵啊!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一律拘泥于顺着“台阶”走,就可能形成新的论资排辈,自觉不自觉地堵塞进贤之路。
  能否辩证看“台阶”,这涉及我们对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有没有紧迫感和效益观念的问题。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干部年轻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世纪交替急需人才,新老交替急需人才。“用当其时,才尽其能;用当其位,才尽其用”。让那些优秀干部在精力最充沛、创造力最旺盛、工作最有希望出成绩的时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势必带来“激励效应”,形成竞相上进、奋发有为、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如果自结绳索捆住手脚,妨碍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是损失,也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