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深入到农户家中去——辽宁省北宁市“三讲”教育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2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深入开展“三讲”教育

  深入到农户家中去
  ——辽宁省北宁市“三讲”教育纪事
  本报记者 张忠
  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尉健行到辽宁省北宁市作“三讲”教育动员和调查研究。3月中旬,开展“三讲”教育的辽宁省北宁市委11名常委走出大门,踏着积雪未尽的泥泞道路,走向各个乡村,走进农户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地征求农民对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意见。
  在“三讲”教育中,市委书记刘爱军进村入户,聆听农民意见,并帮助他们解决“卖粮难”,给柳家乡东青堆子村的农民留下深刻印象。
  “刘书记,咱家的苞米(玉米)卖不出去啊!”农民焦急的话语使刘爱军锁紧了眉头,心变得沉重了。在随后的走访中,刘爱军了解到,由于去年粮食高产,且粮食品质存在水分较大等问题,“卖粮难”已十分突出。仅东青堆子村,农家就积压了粮食650万公斤,柳家乡全乡积压2000万公斤。粮食卖不出去,使农民手中缺少备耕生产资金。天黑了下来,刘爱军在农民文国发家住下,随即打电话找来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村里连夜现场办公,当晚便敲定了妥善的解决办法。第二天,全市8个粮库一齐向柳家乡敞开收购粮食。
  宣屯乡红石村地处山区,人多地少,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村民收入主要靠果树。由于水果品种陈旧单一,加之果树老化,近年来不少农家收入锐减。市长王广明来到这里,与农民和乡村干部一起研究改变落后面貌的办法。王广明说,要提高村民收入,必须把功夫下在开发新、奇、特水果品种上。市长讲得耐心细致,农民听得津津有味。王市长还叮嘱乡村干部一定要千方百计为农民提供技术和资金服务。为解决该村部分村民行路难、卖果难、上学难问题,王广明与交通部门协商,投资13万元为该村修建6座桥梁,解决7公里村间道路的畅通问题。
  北宁市委的同志向记者介绍“进村入户”的起因时说,江泽民总书记在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每个县(市)领导干部都要把这次“三讲”教育作为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难得机会,使干群关系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和加强。为了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辽宁省委要求北宁市委积极探索开门整风的多种渠道和实现形式。
  按照省委要求,北宁市委探索、创造了深入农家,以“三同”促“三讲”的经验。还规定,“三同”要做到“三不带”,即不带陪同人员,不带新闻记者,不带车辆,真正沉到底、问得细、唠得亲,实实在在地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领导干部帮助做什么。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洪志在去柳家乡夏家村之前,花1000多元钱买了几大摞种养殖方面的实用科技图书。刚进村,书就被农民们一“抢”而光。一位“抢”到书的青年农民说:“王部长,我家搞了大棚菜,书能教咱种好菜,您带啥都没这个值钱。”经过走访农家,王洪志深深体会到农民依靠农业实用技术加快致富的强烈愿望,反省自己过去联系群众上的明显不足,他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心系群众,与民同心,才能清楚自己身为干部该做些什么。市委常委们深深体会到,与农民吃一锅饭,睡一个炕,唠家常嗑,说心里话,不仅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增进了党群、干群感情,更重要的是促使领导干部更加真切地领悟到“人民公仆”的真谛,更加真切地掂量出肩上担子的分量,从而更好地领会和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进村入户搞“三同”,从直接征求农民意见上升到干群之间的深刻交流,恢复了领导干部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的好传统、好作风。进村入户期间,市委常委们在乡村共召开座谈会21个,走访农户124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36件。在活动结束后举行的“回头学”中,北宁市委常委会决定,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