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铸就海魂向疆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2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铸就海魂向疆场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纪事
  新华社记者 黄彩虹 陈万军 本报记者 徐运平
  7月24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礼堂。480名应届毕业学员,从学院领导手中接过学士、硕士学位证书后,庄严地向国旗宣誓:“献身海疆,报效祖国!”
  铮铮誓言,如沸腾的青春热血,似滚滚的大海波涛。今天,经过大连舰艇学院这座“青春熔炉”1000多个日日夜夜千百次锤炼的这支“钢铁方阵”,将迎着大洋风浪,奔向共和国的万里海疆。
  理想,在青春熔炉中升华
  当青年学生手捧入学通知书走进大连舰艇学院校门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需要与志愿的撞击,常使一些学员悔不当初,相当一部分学员的理想都带有“功利色彩”。
  将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祖国国防事业的需要中,并非让学员们脱下便服换上军装那样简单。学院党委认为,把一个青年学生培养成一位高素质的海军指挥官,首先必须夯实学员政治合格的思想基础。通过开展“蓝色工程”教育,打牢理想信念、军魂意识、献身精神“三根桩子”。
  走进传统课堂:在旅顺“万忠墓”,威海甲午海战遗址,定海“三总兵”雕像,虎门古炮台,南沙主权碑等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一幕幕展现在学员们眼前;雪洗国耻,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感,冲击学员们的心扉。
  走进社会课堂:大连国际服装节。舰艇学院650名学员组成的大方队,气势磅礴的精彩表演,倾倒了数万名观众。置身于大连经济开发区,闻名中外的大连海湾广场……学员们更是眼明心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永远跟党走,听从党指挥!
  走进蓝色课堂:大海是这些未来军官们的故乡。聆听滔滔黄海诉说着北洋水师的悲怆绝唱,滚滚南海发出的急切呼唤,面对满头白发的老教授郭振开的慷慨陈词:“保卫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重任就托付给你们了!”学员们的心随着波涛涌动。
  走进世界课堂:以郑和、邓世昌命名的两艘远洋训练舰,载着学员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使学员们开阔了视野,也看到了差距,更认清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学员们亲身感受到“祖国”二字是多么神圣!
  军校,是军旅人生的起点,锻造青春的熔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如熊熊燃烧的火把,点燃了学员们的青春火焰,照亮了学员们的青春航程。
  3年前,为体验当航海家周游世界的浪漫而报考军校的黄鑫,经过4年军校生活的磨炼,浪漫依旧,但更加面对现实。他说:“理想过于浪漫就会脱离现实。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从洒下汗水的每一个脚印开始。也许我暂时实现不了当航海家的理想,但决不放弃!”毕业时,这位家在武汉市的独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到南沙去!”
  水滴石穿,百炼成钢。近10年来,学院3000多名毕业学员100%服从毕业分配,并主动要求到艰苦地区、艰苦岗位工作。学院跟踪调查显示:99.8%的毕业学员胜任本职岗位,其中受到立功嘉奖奖励的就达75%。
  意志,在惊涛骇浪中磨炼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是一次奇特的远航———6艘无动力装置的舢舨,凭借布帆和木桨,从大连划到烟台,尔后折返,横渡渤海海峡。
  这是一次挑战生命极限的远航———在历时10余天,往返270多海里的航程中,不经补给,不经休整,学员们在烈日下每天要将15公斤重的船桨奋力荡起1万多次。这不仅是锻炼学员的船艺技能,更是磨炼他们吃苦耐劳、战胜风浪、勇敢拼搏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他们在艰苦条件下独立完成任务和海上生存能力,提高适应未来战争的综合素质。
  穿越渤海海峡的第一道险关,当属老铁山水道。这条宽24海里、深50米的水道,是黄海、渤海的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水道形成磁场紊乱、海流湍急、流向极不规则的“怪圈”。过往船只,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它吞没。1997年8月12日,108名学员驾驭6艘舢舨在波峰浪谷中剧烈颠簸,左右摇晃45度,学员们划了两个多小时,不但没有前进,反而被激流冲退了0.5海里。
  征服大海,才能赢得未来。学员们系紧救生衣,吼起响彻海空的号子声,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激流冲刺。经过4个多小时的生死搏斗,终于冲出了“怪圈”。
  勇敢随帆篷升起,大海是意志的考场。“战争不会选择风平浪静的日子!”
  风起扬帆,浪起荡桨,意志在波峰浪谷中磨炼。有一次,出航仅20分钟,强劲的西北风突然向6艘舢舨横扫过来,第一个升帆的“凤刚”一号艇,6米多高、碗口粗的主帆桅杆被拦腰折断。海面上一排排巨浪将一艘艘舢舨高高地举起,又重重地摔下。突然,2号舢舨被一个巨浪掀翻,12名学员全部被抛入海中。然而,转眼之间,12双布满伤痕的臂膀又聚集到一起,将舢舨从波涛中奋力托起。
  作风,在点滴汗水中养成
  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院史馆里,陈列着一幅不同凡响的照片:一只马蜂叮在一排首学员的脸上!
  那是国庆35周年阅兵前夕,学院470名学员在北京阅兵村训练时,一只马蜂突然叮在学员王军的脸上,随后王军的右腮被蜇肿。但他纹丝不动,眉不皱,眼不眨,保持着标准的立正姿势。在场的摄影记者抢拍下了这一特殊的珍贵镜头。
  军人的作风是战斗力的具体体现。大连舰艇学院党委坚持用高标准培养学员们的优良作风,使每一名学员都成为“蓝色长城”中的一座坚不可摧的坚强“堡垒”。为培养学员的团队精神,学院每年组织一次“青春合唱节”,每个学员队组成的10多个百人合唱团,同唱一首歌,同发一个音,同做一个造型,让学员从中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内涵。而每周一次的“千人大方队”队列步伐合练,则把军人的体能、智能和气质融为一体,让学员从中领悟“一个人走不成大方队,但却能破坏大方队”、“练步就是练人”的道理。
  作风的养成是鲜血与汗水的凝聚。在保卫边防作战中荣立二等功的硬汉子学员队队长房亚平,为培养学员“明天我将上战场”的英勇顽强作风,每天带着学员练万米长跑、练游泳、练拳击,一年四季,雷打不动。
  在一次队列训练中,学员李雷被鞋底一颗松动的铁钉扎破脚掌,每迈一步都钻心般疼痛,白色的线袜渗透着片片血迹,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滚落下来,可他硬是咬着牙,踩着铁钉踢完了118步正步!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在这座“青春熔炉”中锻造出的每一名学员,都将是共和国万里海疆的一道坚实屏障。
  压题照片:学院每年都要组织学员进行划舢舨横渡渤海海峡训练,培养拼搏精神。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