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愿清清江河万古流——曲格平谈水资源保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28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环境扫描

  愿清清江河万古流
  ——曲格平谈水资源保护
  本报记者 白剑峰
  入夏以来,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喊渴”。全国670座城市中,有400座不同程度缺水,108座严重缺水。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窘况,目前已有1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专家预言,水资源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
  问:今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干旱,预示着水危机正向我们走来。那么,中国的“水井”到底还有多少水?
  答: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只要水井不干,我们就不会了解水的价值。中国人均拥有水量很少,只是世界人均量的1/4,加上时空的不均衡,长江流域以北地区严重缺水,像西北、华北加东北、华东、华中的一部分地区,供水十分紧张。而普遍和严重的水污染,又加剧了供水的困难程度。照目前情况发展下去,不需要很久,就会出现大范围的水危机,工农业生产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制约,自然生态还会进一步恶化,一些城市和地区生活用水也会出现困难。水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一个城市或地区缺能源、缺工业原料和生活用品,可以靠从外部运输解决。而缺水,却是不能靠远距离运输可以解决的。水是生命之源。一个地区如果没有了水源,就预示了这个地区生命的结束。昔日繁华的丝绸之路的消失,就是一个证明。现在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调水工程。但是,远距离调水是有条件的,不是什么地区都可以实行的,而且投入很大,还可能引发新的环境问题,供水数量也很有限。
  问:造成我国水危机究竟是天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
  答:应该说,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有,而人为因素加剧了这一危机。我国一些地区供水日趋紧张,除了水源不够充足外,主要是开发使用不当造成的。长时期以来,把水视作一种廉价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超量开发,不合理使用,严重污染,遂酿成了今天这种困难的局面。
  问:解决水资源问题有何良策?答:解困之路,就是把水资源摆上重要议程,作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缺水地区,要限制或禁止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一、二产业的发展。在供水紧缺地区,还要把水源作为前提条件,农业要以水定产,工业要以水定厂,城市也要以水定规模,并大力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在这方面,以色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我们的水源条件要比以色列丰富得多。因此,只要认真对待,采取积极措施,完全可以缓解供水上的困难局面。
  问: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措施是什么?
  答:主要抓三个环节:一是农业,它的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是用水大户,不把它的用水量压下来,供水紧缺局面就很难缓解。调整种植结构是节水的重要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应种植像水稻这类耗水量大的植物,政府应在这方面作出限制性规定,要大力推广节水和抗旱作物;另外,就是逐步地,但要积极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成节水型的农业体系,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是工业,它的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5%以上,是第二用水大户。工业节水的重要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在缺水地区,禁止或限制耗水大、污染重的工业项目的建设;同时,要运用市场手段,促使工业企业采取节水措施,把用水量压下来。我国许多工业生产用水量高出国际先进水平几倍至十几倍,节水潜力很大。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排污就收费,超标就罚款,收费和罚款要加大力度,也是促使工业生产降低用水的积极措施。
  三是城镇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0%—15%,是第三用水大户。在农业和工业生产用水比例不断下降的时候,城镇生活用水却在不断上升,而且上升很快。生活用水存在着很大浪费。造成浪费的重要原因,是水费太低。因此,除了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外,重要的就是提高水价,这是被国内外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其次,就是建设污水处理系统,把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进行综合处理,这是控制水污染的积极途径。在污水处理厂建设上,资金筹集困难,建设进度迟缓。现在,建设资金完全靠各地政府包下来,负担很重,必须进行改革。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排污者出费是改革的正确方向。考虑到污水厂建设费用大,可实行政府扶持、污染者出费的双轨制,交由市场经营。
  问:农业的面源污染是江河湖泊污染的重要来源。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答:防治江、河、湖、海水域的面源污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目前,富营养化污染是一个突出问题,滇池是个典型代表,近几年来已投入几十亿元巨资,但成效甚微。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田,其次是城市。城市污水可以靠污水处理控制。而来自农田的污染,主要靠科学种田和适度的、合理的施用农药化肥,同时,还要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治理。如何把这样的大系统、大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开展,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我们看到,学术界对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研究很重视,并富有成效。水源短缺和污染,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相当突出的“瓶颈”。但是,对此研究很不够。我认为,只有把经济学界宏观政策上的研究,同科技界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找出防治的出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