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开展素质教育 塑造新型农民 周口地区全面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30
第2版(要闻)
专栏:

  开展素质教育 塑造新型农民
  周口地区全面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本报讯 河南省周口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全区1015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90%。近年来,周口地区把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提高农民素质上,在全区普遍开展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使农民的科技、文化、法制和文明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在广大农村树立了崇尚科学、遵纪守法、追求文明、勤劳实干、勇于开拓的良好风气。最近,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该区又采取新的措施,调整充实领导力量,深化素质教育内容,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在全区掀起了新的农民素质教育高潮。
  周口地区把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作为推动全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解决农村诸多矛盾和问题的重点来抓。地、县(市)、乡(镇)各级党委分别成立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组和工作队,广泛深入到乡村、农户,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综合素质教育。针对农村实际和农民群众的需要,对农民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引导农民运用邓小平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消除误解,理顺思想,凝聚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农民认真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争做勤劳致富的带头人,集中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激励农民热爱家乡,热爱集体,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教育,帮助农民了解市场经济规律,增强适应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教育,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和新型农村经济;农村政策法纪教育,指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树立牢固的民主法制意识;唯物论、无神论和移风易俗教育,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通过组织干部巡回宣讲,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种农村宣传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民进行自我教育。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给周口地区带来了巨大变化。
  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扶沟县加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市场经济知识教育。全县各级各类科普组织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1500多期,培训农民10万人次,目前,该县农民普遍掌握了2—3项实用技术,全县113万亩耕地95%以上实现了间作套种,农业技术覆盖率达96%以上,不少乡镇农民开展了“订单农业”,部分乡镇的农产品上了因特网。
  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班子散,提留免,计划生育没人管,各项工作不开展。”说起这段顺口溜,沈丘县周营乡的干部群众无人不知。前几年,全乡20个行政村“两委”班子有13个一度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然而,开展素质教育以来,仅仅两年多时间,这里却发生了巨大变化。1999年底该乡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县年度考核中得分第一;计划生育工作由三类进入二类。
  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周口地区作为人口大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大量的务工人员到全国各地打工。随着素质的提高,他们不仅成为城市中受欢迎的群体,而且一大部分由过去从事体力劳动的工种进入到各种技术领域,这些农民以自身素质的提高改变了命运,而且树立了周口人的良好对外形象。随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全区崇尚科学的农民越来越多,搞封建迷信的越来越少,一些香客自发拆除了庙宇,不再到处烧香拜佛,把主要精力用在农业生产上。一些过去曾上当受骗修炼“法轮功”的农民,也在农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很快醒悟过来,彻底与“法轮功”决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等创建活动越来越吸引广大农民群众。郸城县通过开展“学法律,创遵纪守法户;学科学,创科技致富户;学文化,创文明示范户”的“三学三创”活动,树立了全县农村的新风尚。(陈清毅 宋治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