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清华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29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

  清华缘
  林华
  这是一种机缘——我于1998年清华大学恢复以往人文学科之后,踏上文科讲台,为该校中文系三年级学生讲授新闻写作课。
  1997年冬,我从东欧探亲归来,柏生大姐问我,你还走吗?我回答:前两年退下来,浪迹南方故乡,为父母尽点人子之孝;父母先后去世之后,这回就不走了。
  “好,跟我到清华讲课去……”柏生如是说。
  柏生大姐是《人民日报》知名老记者,又是当年朱自清教授的得意门生。我的新闻工作路程跑到最后一圈,是她为我“加油”的。
  她比我大几岁,历尽坎坷,加上身体病弱,理应有一助手,于是我就应允。过不了多久,清华中文系孙副主任给我一份一年的聘书。柏生大姐早就为该系开了一门新闻写作课。我虽然只有半个学期(下半个学期学生实习),但总觉得,水木清华的学府,举世闻名,应恢复旧日的丰姿。我们就是为清华恢复人文学科而尽点微薄之力的。
  柏生大姐从生理年龄来看年已古稀,但心理年龄却依然年轻,她从事的采访的领域和观点与我有共同之处,是我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至今她仍鼓励我多写、多作。她说:春蚕到死丝方尽,人生不可须臾等闲过。她拼将有生之年,为新闻事业尽心竭力,我受益不尽,灵犀之心为之而通。
  我在结集、出版新闻作品选时,曾提出写有感情色彩的文章,用真挚的爱去感人,于是在清华作了“新闻工作的一、二、三的教材纲要”:
  一是,写有感情色彩的文章;(包括短消息)
  二是,采访的机遇与把握;(实践之谈)
  三是,新闻工作者的三种功能。(嘴、腿、笔)
  这显然是一种经验之谈,没有任何理论色彩。我对学生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唱歌跑调,讲课跑题,说的就是我。学生们赞成我讲些采访实践。这也符合我们这些伏枥老“记”(骥)的心路历程,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哪有时间坐下来啃书学理论。我相信理论来之实践,要不断实践,不断深化提高。因此,我就充当柏生大姐的助教,作一些采访实践的补充。
  南腔北调的我,好在有黑板可以帮忙,学生听不懂时,可以用粉笔澄正。当我踏上文科讲台时,汗水淌、开水喝,揩揩眼镜之后,就是面对众多求知的学生们。
  曾记得五十年代初,风华正茂,亦曾作过“清华梦”,想进入清华的殿堂,向吕叔湘、朱德熙等许多大教授学习。但是清华门槛高,能进入者有几多?当今的政要,不少就是从清华园出来的优秀人才。可是,院系调整之后,好多名校去掉人文学科,成为理工专修班,清华就是其中之一。当我告诉同行到清华大学讲课时,许多人感到诧异不解。清华什么时候恢复文科?北大是综合大学,清华早就与人文脱钩了!
  清华恢复人文学科,柏生大姐理所当然受聘为首批客座教授。我在充数之余,忝为之呐喊——清华旧貌换新颜,此其时矣!虽然要达到朱自清、闻一多、吴晗诸名教授的讲课水平还有距离,但是,长江后浪一定会推前浪。我们希望中国的清华、北大,如同当今英国的牛津、剑桥一样名盖环宇。昔日中国著名学府,要重新站立,文、理、工、农、医等学科要齐全上马,扶正才能清源,传统必须发扬重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