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星海英名不朽 中哈友谊长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30
第2版(要闻)
专栏:通讯

  星海英名不朽 中哈友谊长存
  光明日报记者 汪嘉波 本报记者 张静宇 孙勇军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50多年前在哈萨克斯坦的一段非凡经历不仅成为中哈两国睦邻友好的象征,而且至今还在为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7月29日,正在哈萨克斯坦进行正式访问的胡锦涛副主席和夫人一行在我驻哈大使姚培生的陪同下,来到位于阿拉木图市中心的冼星海故居参观。
  1940年,冼星海受中共中央委派,赴苏联为抗日战争题材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后因回国受阻,辗转至阿拉木图,并在哈萨克斯坦度过了生命旅程中的最后岁月。在与哈萨克斯坦人民朝夕相处的两年半时间里,贫病交加的冼星海感受到当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料,并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勇气和信心,创作了一批激扬豪迈的传世佳作。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及《中国狂想曲》等音乐作品都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在与哈萨克人民的交往过程中,冼星海也从中汲取到哈萨克民族音乐的宝贵精华。在哈居住期间,他广泛搜集并记录了大量哈萨克民歌,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它们被哈萨克人民广为传唱。为了纪念冼星海对哈中友谊所做的杰出贡献,1998年10月7日,阿拉木图市长颁发市长令,决定将符拉基米尔大街重新命名为“冼星海大街”,并为冼星海竖立纪念碑。由莲花瓣组成的纪念碑于澳门回归祖国的1999年落成,这对出生在澳门的冼星海来说无疑是一种特殊的慰藉。
  冼星海故居是一幢有60多年历史的二层小楼。故居主人拜卡达莫娃女士是冼星海生前好友的女儿。拜卡达莫娃女士对胡锦涛副主席前来参观表示热烈欢迎,她向胡锦涛副主席和夫人详细介绍了冼星海当年在哈萨克斯坦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与当地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她说,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是哈中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真实写照,“正像江泽民主席3年前在冼星海故居揭牌仪式上讲话中所说的那样———冼星海‘用音乐在中哈两国人民之间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拜卡达莫娃女士说,来冼星海故居参观的人很多,人们对这位伟大的中国作曲家怀有崇高敬意和浓厚兴趣。她说,在哈萨克斯坦生活期间,冼星海创作了大量作品,“我们对他这一时期创作活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胡锦涛副主席对拜卡达莫娃女士表示,感谢哈萨克斯坦人民在冼星海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他的帮助,中国人民对此永远不会忘记。胡锦涛说:冼星海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的名字和作品在中国家喻户晓。哈萨克人民对冼星海给予无私帮助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参观活动结束前,胡锦涛副主席提议与故居主人拜卡达莫娃女士以及在场的其他冼星海生前友人的亲属合影留念,并在留言簿上题词:“星海英名不朽,中哈友谊长存”。
  (本报阿拉木图7月29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