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中国电影迎战高科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21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文艺广角

  中国电影迎战高科技
  本报记者 向兵
  ●“你们的制作能力已达到好莱坞中上水平。”SONY公司代表说。
  ●“中国人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我们也自豪。”台湾电影商说。
  毋庸讳言,由于发行体制尚未理顺,中国的电影市场仍然不景气。然而在这低迷的市道中,中国电影的创作者们在电影主管部门支持下,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发奋图强,使民族电影的制作水平和表现能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目前正在全国上映的国产新片《紧急迫降》,可以说是这种进步的代表作。
  这是一次惊险至极的空中经历———一架大型客机刚刚起飞便发现前起落架不能放下,机毁人亡的惨剧就在眼前。霎时间,从天空到地面一场全力以赴的空中抢险,在千钧一发中展开了。地面中心紧急制定出各种方案,飞机制造公司也电传来应急办法,均告失败。机场上,带险的客机一次次擦着地面从抢险人员的头顶呼啸而过;万家灯火的城市上空,强大的气流下机械师站在机舱外的起落架上作着最后的努力;机上油料已不多,地面空中都在设想最坏的结果,只见———跑道上忙着喷洒泡沫的抢险队伍还来不及撤离,身后强行着陆的客机带着在地面擦起的串串火花风驰电掣扑将过来,客机硕大的机翼掀翻了抢险车、削掉了候机厅的旅客通道,失去控制的客机冲进了候机楼,紧追着奔跑的旅客,撞倒门窗、廊柱、墙体,最后钻出坍塌的候机楼,带着燃烧的火球撞向满是飞机的停机坪……
  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个不逊于“进口大片”的惊险镜头。观众席上,人们为客机上各色乘客面临绝境的不同反应心潮不平,更为比身临其境还震撼人的画面睁大了眼睛。记者曾在不同的场合观看这部影片,当银幕上的客机平安降落时,记者和身边的观众一样,一边抹去眼角的泪珠,一边为化险为夷的飞机和中国电影的长足进步叫好。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这部《紧急迫降》,依据前年9月10日东方航空公司的空中抢险经历拍成。这一事件的经过和结果,观众通过媒体当时的报道都已知道。影片要吸引人,至关重要的是要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飞机在空中遇险后的各种紧张惊险的现场情景。然而这种艺术效果是传统的模型加特技摄影无法达到的。在人们已领略过《龙卷风》、《泰坦尼克号》等所谓“进口大片”的高科技表现手段的今天,拍摄空中救险的影片,无疑是对中国电影制作水平的挑战。
  去年5月,首次拍摄这种影片的上影厂,将片中原设计的五分多钟特技镜头报给美国及香港的电脑制作公司,对方的要价太高,在中国可以拍一部影片了。于是上影厂下决心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筹资二百五十万美元引进全套设备,仅用两个月时间便建成了具有1999年世界最高技术水平的数字影像处理系统。四个月后,哥伦比亚三星电影集团、SONY公司等世界一些资深的数码影视公司的代表和专家,纷纷来到了上影厂,他们观看了《紧急迫降》的片断,无不为中国人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掌握一流的技术,制作出高水准的电影画面表示惊叹。台湾几家专门发行西方影片的发行商看过影片,在为中国人骄傲之余当即要求买下该片在东南亚的发行权。
  作为中国电影三大制作基地之一的上影厂背水一战迈出的这一步,大大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制作能力和表现能力,无疑也将提高民族电影在我国加入WTO后的市场竞争力。其实,在1999年与《紧急迫降》一道问世的一批献礼片中,不少影片已开始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增强观赏性和感染力。如《横空出世》中,茫茫戈壁上横亘在绝望的人们面前的浩瀚湖泊,原子弹爆炸时爆区内房屋、坦克、掩体等被摧毁的情景;《冲天飞豹》里试飞员驾驶新式战机在空中做出的种种高难动作等等。电影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它就是同科技进步一同成长的。在我国影坛同样举足轻重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眼下也正在投入巨资筹建自己的数字影视系统。民族电影业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走向高科技时代。
  (图为《紧急迫降》海报)(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