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阅读
  • 0回复

准格尔旗:绿色铺就致富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3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七大江河水土保持撷英

  准格尔旗:绿色铺就致富路
  本报记者 孟辉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地貌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砒砂岩裸露,水土流失面积占到92.5%,年均向黄河输沙1亿吨以上,为黄河中上游总输沙量的1/16。但这里的干部群众在旗委、旗政府的带领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征战自然几十年,终于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
  到准旗德胜西乡采访,举目望去,梁峁山地间不时可见裸露着红色、白色或红白相间的岩石,这种被世界称之为“地球环境癌症”的砒砂岩占到全旗面积的15.8%,在德胜西乡竟达到了面积的60%以上。
  准旗人经过15年几十个树种的试栽,以沙棘造林治理砒砂岩工程推广开来。
  来到德胜西乡酸刺沟,翻过几道坡梁,映入眼帘的竟是一片绿色:山梁上覆盖着茂盛的沙棘显得浓绿叠翠,山梁下沟川、沟口处蓬蓬丛丛的沙棘连绵不断。过去,肆虐的山洪从寸草不生的山梁上直泻下来,水土难留,每年都有大量的砒砂流失。如今,茂密的沙棘构筑成水土保持的大坝,酸刺沟真正实现了“洪水不下山,泥沙不出沟”。水土流失控制住了,经济效益也上去了。酸刺沟村的村民郁轩保告诉记者,全村的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3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900多元。“沙棘可真是宝哩!”老汉乐得眉开眼笑说。沙棘不仅生命力强,牢牢护住土壤,果实和枝叶还可以入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关君蔚就此评价说:“利用沙棘治理砒砂岩的成功,表明治理黄河的泥沙问题和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找到了钥匙。”
  目前,准旗在裸露的砒砂岩上种植沙棘近60万亩,保存面积70%左右。今天,准旗正在把沙棘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几个沙棘的深加工厂在建设中,产品包括药品、饮料等。
  在大路乡吞山口村的村头,远远就望见骄阳下有许多忙碌的身影,那是村民们正在挖水平沟、鱼鳞坑。53岁的村长郭二保指着身后的山头自豪地说:“从4月底到现在,我们挖了11万多个坑坑。”记者问还养羊吗?他笑着说,全是舍饲了。虽然舍饲养羊使得村里的牲畜头数下降了一半,但村民们自有一笔账:过去因急于脱贫而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载畜量减少,因而陷入更加贫困之中。这段经历提示人们:只有增加绿地,才能增加牲畜。郭二保朴实的话语里透着农牧民的智慧:“你别看现在荒山秃岭,以后青山绿水,种啥不成规模,养啥不成气候呀?”
  被誉为“塞上小江南”的布尔陶亥乡,从1993年开始全面的生态工程建设,他们因地制宜,摸索并走出了多种开发途径:梁峁斜坡地段退耕还林还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沟川河塔地打井配套,井灌井排建设田、渠、林、路综合配套基本农田,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从1996年起,这里的年平均风速开始下降,由过去的12—13米/秒减少到去年的5米/秒。
  乡里的村民欣喜地唱上了顺口溜:“山头变成绿疙瘩,土路变成油疙瘩(柏油路),我们成了富疙瘩。”
  在准旗政府,分管农林的副旗长蔺丰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准旗旗委、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来抓,逐步确立了生态环境建设是全旗最大的基础建设,是立旗之本的思想。本着这个思路,准旗旗委、旗政府的干部一任接一任地抓,一届接一届地干,治山治水治穷,使全旗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逐步改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