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阅读
  • 0回复

爱是不落的星辰——爱国拥军模范杨治英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0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爱是不落的星辰
  ——爱国拥军模范杨治英的故事
  王宇新
  在湖北省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村,人们赞颂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就是农家妇女杨治英。她照顾丈夫、一等伤残军人周代荣,侍候双目失明的公婆,抚养5个弟妹,整整30年,用孱弱之躯扛起如山的重荷,在鄂西大地谱写了一曲时代颂歌。
  周代荣家兄妹6人,他是长子。上有60多岁的老爷爷、双目失明的母亲,下有5个未成年的弟妹,家里一贫如洗。1963年底,邻村姑娘杨治英不顾家人阻拦,同周代荣成了亲。1965年,周代荣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来到河南某部当了一名雷达兵。从此,杨治英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
  1968年,周代荣当上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团的团长。在一次下部队演出中,周代荣突然高烧昏迷。经抢救虽保住了生命,却从此失去了记忆力和行走能力。杨治英强忍泪水赶到部队。面对部队领导的关怀,她平静地说:“部队已经尽了全力救治。代荣是我的丈夫,我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好他的后半生。”她婉谢了部队领导让代荣转到荣军院疗养的决定,怀揣一等甲级伤残军人证,带着失去自理能力的丈夫回到了那个穷山沟。不久,周代荣病情再度恶化,他时而狂笑不止,时而变得像一头暴怒的狮子。每周要发作几次。杨治英身背幼子,翻山越岭寻各种偏方,有时为了一味药得跑几十里的山路……
  这年,杨治英才28岁。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周代荣同病床整整相伴了30年,身上却从未长过褥疮。为了排解周代荣病床上的寂寞,杨治英省吃俭用,给丈夫买来了当时在农村还十分稀罕的收音机。家庭条件稍好后,又买了台黑白电视机,让丈夫了解国家大事。
  30年来,杨治英的这种付出,村里的人不理解。“周代荣有‘一等甲’的红本本,你咋不去找民政部门?”杨治英却说:“政府每年都给代荣发了抚恤金的。国家现在也有困难,咱家这点小困难用不着去麻烦政府。”周代荣唯一的儿子中学毕业后,宜都市民政局、妇联的同志想帮他解决就业问题,可杨治英又说:“儿子靠沾父亲的光,别人会背后戳脊梁骨。”前几年,民政局考虑杨治英岁数大了,每天把周代荣背进背出不方便,就给买了辆轮椅送去,杨治英说啥也不肯收,“我背不动代荣了,身边还有儿子。”
  为了替周代荣尽完未尽的义务,杨治英风里来雨里去,支撑着这个残缺的家。
  1971年,周代荣致残时,家里的5个弟妹都还未成人。为了让弟妹安心读书,完成学业,杨治英上山挖山货,晚上抽空帮别人洗洗缝缝,一分分攒钱。新学期开学后,杨治英就想办法给弟妹筹措、备足下半学期的学费,还要给弟妹们添置几套新衣服。
  杨治英和公婆在一起生活了30多年,婆媳俩从未吵过一次嘴。婆婆临终前,对治英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真舍不得离开你。”
  爱是不落的星辰,爱是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杨治英用她无私的爱,照亮了一个家,照亮了身边人。她先后成为原枝城市“抚残助残先进个人”、宜昌市“双拥先进个人”,“国防百佳”先进个人,湖北省“爱国拥军模范”。
  现在,58岁的杨治英仍然每天陪护在丈夫病床前,给他喂水喂饭。儿子、儿媳还有两个孙子又从她手中接过了这根爱的“接力棒”,续写着爱的新乐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