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科技强军的一面旗帜——记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数据处理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02
第1版(要闻)
专栏:

  科技强军的一面旗帜
  ——记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数据处理室
  贾西平 奚启新 范炬炜 苏扩善
  在偏僻的黄土高原上,每当我国进行新型武器试验之际,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技术部数据处理室的官兵们就处于高度兴奋之中。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和灵巧的手指与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科技强军的感人图画,谱写出一曲青年知识分子壮丽的人生乐章!今年5月,总装备部发布通令,授予该室“勇于登攀的模范技术室”荣誉称号。  肩负重任 屡建奇功
  组建于1986年的数据处理室,主要担负着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和卫星发射时的实时数据与事后数据处理及精度分析任务。
  1987年,该室首次受命承担我国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数据处理软件编制任务。当时,基地刚装备了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新型中心计算机。新任务、新设备,对所有的应用程序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中心机”用机器语言编程,换代后的“中心机”要用汇编语言编程,其难度和工作量都非常大。该室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刻苦攻关,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按时编写出近10万行程序。在“风云一号”卫星发射试验中,中心计算机准确无误地对各种数据进行了处理。首战告捷,全室同志疲惫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1995年,我国为研制某型号武器,在预研阶段进行了一次试验飞行。试验体飞行100多秒后意外坠落。由于落区人烟稀少,试验体下落不明。上级紧急下令寻找。该室临危受命。面对残缺不全的遥测数据,科技人员冷静沉着,忙而不乱,仅用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正常情况下需要24小时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准确计算出了落点。搜寻部队据此很快找到了试验体,为研制单位分析判断故障原因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武器飞行试验中,为防止试验体因意外故障飞出国外或坠落在人烟稠密区,试验体上设置了自毁系统,而负责在必要时下达自毁指令的地面安控指挥员就由该室主任担任。
  1999年,我国进行某新型武器首次发射试验。这是一次特殊的飞行试验。在飞行上升阶段,由于发动机喷出的火焰造成无线电屏蔽,使地面测控系统受到干扰,造成地面指控中心收到的遥测数据不正常和丢失。突然,一组散乱数据显示,试验体偏离了正常飞行轨道。
  室主任、安控指挥员李永平顿时紧张起来。他一边实施应急方案,一边快速进行思考和判断。对试验体是炸还是不炸?必须在短短几秒钟内作出决断。不该炸的炸了,将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该炸的不炸,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李永平凭借深厚的业务功底,在其他科技人员的配合下,迅速对其它零碎的遥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果断作出飞行正常的判断。事后证明,这一判断完全正确,保证了飞行试验圆满成功。  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
  科研试验无现成理论可依,无固定模式可循。该室科技人员敏锐跟踪国内外数据处理新技术新方法,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技术创新,取得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
  基地是国家试验靶场,承担着对我国新研制的武器型号进行性能鉴定和定型的职能。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能,该室改变过去的传统做法,组成攻关小组,编制某型号武器战标评定。这是一个填补我国靶场武器鉴定、定型空白的重大科研项目。由于这种型号武器刚开始研制,有关数据和资料十分缺乏,要对射击密集度等各项指标进行评定,难度极大。在整整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们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把铺盖卷也搬进了工作间。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编制软件……一个个技术难关被相继攻破。经反复对比验证,终于研制出某型号武器战标评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系统,开创了基地履行国家武器靶场职能的新篇章。这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该室又把基地组建以来执行的上百次、多型号的发射试验及精度校飞任务的大量数据,用新技术、新方法编制成数据库管理与分析软件。这一《靶场试验数据集成管理与分析系统》的建立,既完整保存了试验资料,又为后续任务的数据对比提供了可靠依据。我军武器试验的靶场任务信息管理,从此由磁带储存方式跃升为电子化管理。
  他们还开发研制出某型号武器遥测数据快速处理系统,使原来需要10多天才能完成的主要数据处理任务,仅用8小时就全部完成,效率提高了30多倍;研制的卫星发射全过程三维仿真系统,在辅助发射指挥控制人员进行指挥决策、对参试人员进行战前模拟训练、帮助技术人员分析飞行性能和飞行精度、查找故障等诸多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超越断层 英才辈出
  近几年来,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该室更坚持把迎接新技术挑战、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作为更好履行国家靶场职能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自1995年起,室里针对每个科技干部的技术特点和技术基础,推出了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规划,即分别用3到5年时间,培养出一批专家后备型人才、一批专业技术带头人和一批专业技术骨干。
  为此,在试验任务繁忙、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室里先后派出10余名科技干部出国学习考察或到高等院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不间断地组织人员参加科研院所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并定期自行组织业务培训班和召开学术技术交流会。
  走进数据处理室,我们看到这里有在上级支持下建起的外测、遥测和多媒体三个计算机机房。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为一大批年轻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新一轮武器试验任务即将来临,基地上下一片繁忙。在紧张备战的人群中,我们与数据处理室的几位年轻人不期而遇。
  室副主任陈伟清,曾数十次在试验任务中发现、排除重大故障问题,并为中心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此时他正盯着屏幕进行数据分析,双眼因过度疲劳而布满血丝,直流眼泪;工程师叶正茂,大学毕业后短短几年内就成为专业技术尖子,已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他说:“每当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心中的满足感是无法形容的”;工程师孙静波,是基地大有名气的多媒体制作专家,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亲朋好友也曾动员他转业,而他此时依然静静地坐在工作台前,专心于他的“虚拟现实技术”探索……近几年,该室共有5人进入总装备部人才库,有8人被基地确定为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已挑起科研试验大梁。
  我们的采访就要结束了。让我们记住在偏僻的黄土高原上,有这样一群科技人员: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攀登国防科学技术高峰的险阻,还有现实生活的清贫和寂寞。
  数据处理室的科技人员大多来自高等院校毕业生,学的又是社会上热门专业。室政委王培忠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对这些科技人员来说,面对外部的市场经济环境,能够甘居清贫和寂寞,不受诱惑,这本身就是牺牲和奉献。
  然而,总装备部某基地数据处理室的官兵们并没有安于平庸,而是做出了同龄人在优越的条件下也难以做到的成绩。
  近年来,全室人员累计加班4万小时,有50余人次放弃休假,32人荣立军功,49人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科技干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擎起了一面科技强军的旗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