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趋利更应避害 开发就是资源——北京建立发展垃圾回收利用产业的评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02
第1版(要闻)
专栏:

  趋利更应避害 开发就是资源
  ——北京建立发展垃圾回收利用产业的评述
  本报记者 赵兴林
  新千年到来,首都北京全面治理环境污染加大了力度。继城市空气质量和污水处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今年又提出“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的奋斗目标。可以相信,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首都北京将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大都市大步跨进。
  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急剧膨胀,带来“资源消耗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物品消费量大、大量产生废弃物”的生产和发展模式,使北京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有资料表明,北京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7390吨,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大量的垃圾是埋不胜埋,烧不胜烧,而垃圾堆放产生的甲烷、沼气及其它病毒、细菌、老鼠、苍蝇等,不仅严重威胁着首都居民的衣食住行和身心健康,还污染环境和水资源。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来就是资源。据统计,1998年全市清运垃圾中所含金属、塑料、纸类和玻璃约占当年垃圾总量的42%,其中可直接回收、转化为资源的约90万吨。如:食品、草木和编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炉渣可以制砖,也可加工成建筑材料;有些垃圾经回收利用,可以转化为新能源。
  有人说北京的垃圾“很肥”,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垃圾本身“含金量”较高,北京某饭店一天的垃圾可卖1500—2000元,个别饭店可卖到8000—10000元。那些外地进京以拣拾垃圾为生的8万余人,年累计收入达9.3亿元。二是垃圾资源化潜力在不断提高。据有关专家测算,北京市做好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1.2亿元,还可形成10万人的产业队伍;如果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加工垃圾资源的产业利润和节省资源的效益,其经济效益起码能够再增加一倍。
  鉴于环保产业有别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它不是通过向社会直接提供产品或服务,但具有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北京作为首都,她是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必须有一个美丽的环境,这不仅是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首都职能的要求。特别是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趋利更应避害,开发就是资源”的观念开始在政府领导部门和市民的头脑中扎下根来。国内众多环保专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开发垃圾回收利用产业进行深入探讨,理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王维平提出的“兴利除弊,引导控制”理论,备受世人关注。国内已有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美国、英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的新闻记者纷纷采访。
  人们关注“兴利除弊,引导控制”理论,就是因为它明确提出从源头把产生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列为工作重点,以减少末端垃圾处理的压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我们通常是着眼于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固然重要,就北京而言,全市目前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以上。其中实现机械化收运垃圾率高达76.5%;垃圾消纳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粪便无害化处理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从总体上提高了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水平。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付出了昂贵代价。近10年北京市用于治理垃圾的费用逐年攀升,其中1998年为7.5亿元,1999年上升到8亿元。如果从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入手,就能减少产生垃圾1/3,节省资金2.4亿元。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导控制”势在必行。
  毋庸置疑,实现“兴利除弊,引导控制”是政府指导下的社会行为。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利用市场机制,把“保护环境、节省资源”作为支持环保事业的头等大事来抓,使人们懂得“少产生垃圾,或将其资源回收利用所付出的代价,要远比末端处理垃圾合算得多”的道理。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改进某些现有产品包装、实行净菜进城,即可减少由此环节产生的垃圾30%。对已形成的垃圾,需要继续完善城市垃圾收集、清运、处理体制改革,通过制定和颁布有关生活垃圾处理和发展垃圾资源再利用产业的规定,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强对垃圾回收利用的行业管理,提高质量、工作责任、职业道德、文明服务水平,以“正规军”代替目前散乱无序的捡拾垃圾大军。通过采用宏观调控手段,对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指导,促使垃圾捡拾、收购、分选、运输、销售、加工,乃至成品检测、市场管理与总规模控制等环节基本做到合理搭配,确保这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只有这样,环保产业才能真正成为首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