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藏语文保护与发展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0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藏语文保护与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岳富荣 丁伟
  “古今言殊,四方谈异”。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华古国,存在着多种各具特色、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字,藏语文是其中的佼佼者。千百年来,藏语文不仅成为藏民族对内、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记录、传承着灿烂的藏族文化,成为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证明,决定一种民族语言文字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国家的法规政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情况更是如此。
  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尤其是近20年来,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依照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西藏自治区先后于1987年和1988年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及其实施细则,其中明文规定: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公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都使用藏文;各单位的公章、证件、表格、信函、稿纸、标识,以及机关、厂矿、学校、车站、机场、商店、宾馆、影剧院、体育馆的标牌和街道名称、交通路标等,均使用藏汉两种文字。这些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使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充分保障了藏族群众使用藏语文的权利,极大地推动了藏语文的繁荣发展。
  二
  已故著名语言学大师吕叔湘曾经说过,观察一种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最直接的办法是关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的大众传媒。如今进入西藏,人们随时可以看到藏文报纸和图书、杂志,随时可以收听、收看藏语广播和电视。
  目前,《西藏日报》藏文版的发行量已达1.6万份,全区平均150人拥有一份。西藏日报社创办的藏文版《致富手册》,对广大农牧民及时了解国内外大政方针、掌握致富本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投资建立的计算机藏文排版系统,使藏文排版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共开办藏语节目20个,每天的藏语播音时间达到14个小时30分,藏语广播在全区的覆盖率由1987年的18%提高到1998年的66%。西藏电视台自1985年成立以来,坚持办好藏语节目。1999年10月1日,西藏电视台卫星频道开播,每天播出藏语节目达12小时,使西藏边远地区和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等省的藏民聚居区也能收看到制作精良的藏语电视。
  借助现代大众传媒,藏语言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得到传播。
  三
  西藏民族教育的语言选择是反映藏语文保护和发展的重要窗口。自治区教育系统始终把藏语文课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课,并已初步建立起符合本区实际的藏汉双语教学体系。全区除少数城镇小学外,绝大多数小学用藏语授课;初中阶段藏语教学正稳步推进,并坚持在内地西藏中学开设藏文课。自1989年起,西藏大学连续开办初中藏语授课师资班,到目前已培养藏语教师1438名。藏语教材编译取得较大进展,已编译完成从小学到高中16门学科的181种课本、122种教学参考书和16种教学大纲。
  据著名藏学家达瓦次仁介绍,在教育发展迟滞的旧西藏,真正能够掌握和使用藏文字的人为数不多,且大多集中在贵族阶层。通过发展以双语教学为特点的现代教育,藏语文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四
  语言文字是个相对稳定、绝对开放的体系。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和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广泛,藏语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为使藏语文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西藏于1993年起开展了藏文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着手制定藏文编码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方案。1997年,由我国自行创制的藏文编码国际方案获得国际标准组织认证,使藏文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藏文一举拿到了信息时代的“通行证”。目前,“计算机藏文Windows平台”软件开发已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难度较大的科研项目“藏语术语标准化工作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已完成初稿,新词术语的审定和统一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通过这些努力,藏语文将与时偕进,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与世界对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