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热血汗水塑丰碑——新疆裕民县委以“三讲”精神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03
第1版(要闻)
专栏:

  热血汗水塑丰碑
  ——新疆裕民县委以“三讲”精神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纪实
  本报记者 陈沸宇
  盛夏,置身于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城,望着眼前一条条宽阔笔直的街道,一盏盏高耸的华灯,一片片绿色的草坪……真令人难以想象五年前这里还是畜粪遍地,杂草丛生,仅有的三点五公里柏油路还是坑洼不平,千疮百孔……
  人们对五年前这里遭受的那场特大旱灾还记忆犹新。占全县耕地约百分之四十五的山前平原的二十万亩农作物几乎绝收,百分之七十的牲畜没有草吃,农牧民人均收入急剧下降,全县百分之六十的农牧民面临着吃饭问题,县上的干部职工也经常三四个月发不了工资。
  一九九五年夏天,县委领导在深深地思考裕民县以后该怎么办的问题。一次次会议,一次次讨论,大家终于在第五次讨论后清醒认识到,等下去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会涣散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与斗志。不干就会永远落后,只有干才是出路。于是,县委一班人向全县人民立下了铮铮誓言,“只要能改变裕民贫困落后的面貌,再苦再难也要干。”“我们这一班人能干的事,决不留给下一班人。”并决定在近几年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水利、城建、绿化与牧民定居等四大问题。
  随后,全县上下进行了一场长达两个月之久的“如何振兴裕民”的大讨论,县委的思路在全县各族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县城建局的干部说,咱们依靠国家,国家又靠谁?哈拉布拉镇在讨论汇报上写道,贫困地方比钱更重要的是当地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首先是党员干部要带头苦干,光靠国家救济干不成大事。江格斯乡切格尔村的十几名农民在讨论后找到乡政府表示,我们没钱,但有力气、不怕苦,我们愿意跟着政府干。
  多年来,裕民县“种树不见树,筑渠不见渠”。偌大的裕民县,由于缺水干旱只有一条可怜的林带。有人说,裕民县从来种不活树。县委书记陈广明就是不信这个邪,他选择了植树难度最大的江格斯乡,用钢钎、十字镐在戈壁石上一点一点啃下去,花两天时间挖成三十个四十厘米见方的树坑,种下榆树后,再填入活土。然后,陈广明在全县植树造林现场会上宣称,裕民的树今后怎么种,就按党政干部的标准去种,党政干部就按我陈广明的标准种。一位乡党委副书记承包了八条林带,因没及时浇水一下死了六条。为严肃政纪,这名干部被免去了职务。哈拉布拉镇在修防渗渠时,由于基础不牢,被陈广明和分管农业的领导一脚踏出个大洞,陈广明一气之下,踏烂了二百多米。他对乡村领导说:“你们拿人民的血汗钱当儿戏,谁修的渠不合格,谁就掏钱出工,重新修好。”就这样,县委一班人对当年修的六十公里渠道一条一条查看,一步一步地丈量。虚假不实之风由此得到有效遏制。据介绍,为了在干部中树立起正气,自一九九五年以来,县委在全县开展了党政机关组织纪律作风整顿,撤免了十四名不称职的科局级干部,有力地刹住了一些干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光说空话,不干实事,白天上班打电话拉生意,晚上参与赌博等种种歪风邪气。
  裕民穷就穷在没水上。要挖穷根,必兴水利。但兴修水利的庞大资金又从何而来?
  “没有钱,我们有人有力。力兴水,水生钱。”1996年4月,江格斯乡切格尔村的900多名男女老少肩扛十字镐,手提钢钎,怀着不成功就不回家的誓言开进了巴达木沟,拉开了裕民县调水工程的序幕。村民们风餐露宿,日夜奋战。没有住房,用缝就的编织袋搭起帐篷。没有干柴做饭,大家就啃凉馍,喝凉水。几百米长的山坡陡而又险,无法使用现代工具,村民们硬是用肩用背将每块重60公斤的5万块水泥板及600吨水泥扛了上去。就这样从4月干到11月,半山腰上硬是被人凿出了一条长7.3公里的引水渠。
  这个在“农业学大寨”时代都没完成的工程,在今天终于完工了。该工程预算需240万元,而实际投入只有120万元,剩余都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
  90年代初,因旱灾使哈拉布拉镇喀拉乔湖村小麦单产不足80公斤,1000多人的村子那年就有300多人离开家门到外面去谋生路。
  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在县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裕民县农牧民相继完成了巴达木调水、喀拉乔湖提灌、白布谢水库等3大水利工程及9项改水防病工程,新修防渗渠485公里,相当于从裕民到乌鲁木齐的路程,是解放初至1995年这45年的3倍多。新增水量2400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水的利用率由过去的0.4一举提高到现在的0.7。
  哈萨克牧民兄弟一天不定居,县委一天就放不下心。飘泊不定的游牧生活,不知给哈萨克牧民兄弟们带来了多少苦难。住的是冬不保暖、夏不挡风的破毡房。吃的是坚硬的干馕与自制的肉食,一年难见蔬菜。上学、就医、交通、通讯等特别困难。一年四季的不停转场,更是令人望而生畏。牧业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也非常低下。80年代的3次特大雪灾,令全县损失牲畜6万多头(只),刚刚踏出致富路的近500户牧民又变成了贫困户。
  牧民的不幸,哈萨克族同胞的苦难,时时牵动着县委一班子人的心。1997年冬,县委书记、县长及有关部门的同志费时月余深入牧区调查研究。他们一家一家看,一个毡房一个毡房问。全县干部大会上,县委书记陈广明语重心长地说:“治政之道在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牧民的安宁与富裕在定居……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打好这场攻坚战,让牧民兄弟们早日过上好日子!”1998年初县“三干”会议上,县委、政府把牧民定居工程列为全县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决心在3年里完成1287户牧民定居下的任务。
  定居就要盖房、盖棚圈、准备越冬饲料,预算投资需5600万元。但县财政极其困难,国家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在这关键时刻,又是全县的党员干部走在了前列。资金不够大家凑,人力不足干部帮。从县委书记、县长直到每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都成为支援大军中的普通一员。
  在1998与1999两年时间里,他们每天骑着自行车赶往20多公里外的定居地,冒着严寒酷暑,与广大群众打土墙、砌土块、上房泥,没有休息天,没有节假日。牲畜没饲料,全县3600多党员、干部每人打贮干草150公斤。刚下山的牧民不谙农耕,干部们就手把手地示范,甚至代耕代播代收。据统计,在牧民定居过程中,干部们共投劳3.5万个工日,帮助农牧民打土块40万块,打苇子1.5万捆,建住房、棚圈等1.3万余个,青贮饲料2.1万吨,打草16.5万方。整个工程预算5600万元,但实际投资仅320万元。其余全部是农牧民自筹及党政机关干部义务劳动干出来的。
  去年底,裕民县共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37亿元,比1994年增长67.2%。财政收入646万元,比1994年增长91.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744.56元,比1994年增长132.4%。在这短暂的几年中,在国家投入只有2380万元的情况下,全县人民用血汗完成了1.86亿元的工程。
  抚今忆昔,追根思源。裕民发生沧桑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裕民县委一班人,时刻怀着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感,与“守土有责”的强烈政治责任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