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说说瑞典人的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04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说说瑞典人的奖
章念生
瑞典国家不大,设立的国际奖却不少,名声最大的当然要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对20世纪世界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与引导作用,这一点已被广泛认同。诺贝尔奖带给瑞典的远不止是国家的知名度,它还使这个人口不足900万的国家在不少高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甚至能与美国这样的科技大国争高低。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斯德哥尔摩大学化学系的一个博士论文答辩会。答方是一名中国青年学者,申请第二个博士学位,其导师是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评委。辩方是特邀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国际著名化学教授。台下就坐的除博士学位评审委员会的三名成员外,还有一名现任诺贝尔奖化学奖评委和一位曾任化学奖评委多年的化学界老前辈。根据要求,辩方应根据论文的内容提出问题,由博士生回答。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大牌教授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远远超出了博士生的论文范围,而且在问答不断深入的时候,还不时阐述自己的一些见解,包括对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的看法。原定一个半小时的答辩会,整整持续了三个小时,光是辩方教授的提问和论述就占了近两个小时。后来,通过了答辩的那位中国学者向笔者道出了个中原因:辩方教授之所以如此卖力,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冲着台下的那几位诺贝尔化学奖评委来的,意在博得评委们的好感,为他有朝一日荣戴诺贝尔奖桂冠作铺垫。
  像这位美国教授一样,有可能问鼎诺贝尔奖的顶尖科学家们,为了赢得评委们的“青睐”,不会错过任何良机。在斯德哥尔摩,每年都举行一个诺贝尔奖讨论会,它与诺贝尔奖本身并无直接关联,只要是受邀的科学家,无不想方设法前来,为的就是向诺贝尔奖的“裁判”们“推销”自己的成果。根据诺贝尔奖的评选规则,凡参加评奖的成果必须详细说明成果的产生过程,而且其实验要可以重复。评委们在筛选的过程中,了解了这些具体成果的详细内容,又进行了细致的横向比较,最终才作出裁决。记得现任诺贝尔化学奖评委卡尔—伊瓦尔·布兰登教授年初曾对笔者说过,借助诺贝尔奖的评选,瑞典科学家得以掌握世界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这是诺贝尔奖给瑞典人带来的一个“甜美果子”。
  瑞典诺贝尔基金会每年用于诺贝尔5项奖(诺贝尔经济学奖不算在内,它由瑞典央行出资)的支出及颁奖费用约700万美元,如将其用于某一项研究,也许只会是泥牛入海,而将它作为一项奖,却能给瑞典科学界带来当今科学领域最新的知识。这些年来,瑞典科学家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瑞典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分子化学等科技领域领先世界。如此算来,这是一笔极为划算的买卖。
  诺贝尔奖能有今天的知名度,又让瑞典人受益良多,这是诺贝尔的后人们善于经营的结果。应该说,当初诺贝尔留给瑞典人的只是一笔有形的资产,但经过瑞典人的精心管理,一方面使诺贝尔基金似滚雪球般不断壮大,为它成为全球第一大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了一套面向全球的严密评审制度,让诺贝尔奖的篮子没有漏掉20世纪全球最优秀的科学果实,从而在自然科学领域树立了诺贝尔奖的最高权威。
  90年代以来,瑞典又设了不少国际奖,一年一度的国际水奖就是其中之一。它于1991年设立,奖金15万美元,面向全球,获奖者为对水问题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在每年8月的“斯德哥尔摩水周”期间由瑞典国王颁奖。水周期间,还颁发“波罗的海水奖”、“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等系列奖项,并举行国际水讨论会,一年一个专题,邀请各国的水问题专家前来参加。现在,国际水奖已被视为国际水问题领域最具知名度的奖项之一。
  每年5月的极地音乐奖,也是一项在国际上小有名气的奖,它于1992年设立,分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两项奖,2000年的得主分别为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和美国著名乐手鲍勃·迪伦,他们各得100万瑞典克朗(约与人民币币值相当)的奖金。此外,还有每年6月的国际信息技术奖,等等。环保、音乐、信息技术产业等都是瑞典人的强项,在这些领域设立国际奖,扩大知名度,可为相关的企业提供无限的商机,正可谓相得益彰。有统计表明,要算人均推销产品量,瑞典在世界上排第一。设奖正是他们一种极好的推销方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