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孙焕英,北京,评论家——歌唱不是唱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05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孙焕英,北京,评论家——
  歌唱不是唱歌
  最新一届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已经落幕了。有一个现象很值得业内人士注意,这就是,上一届此类大奖赛中被人们谈论的歌手综合素质整体低下的旧题,又成了这一届大奖赛中人们叹息的新话。不少提问的文化知识,本来都是普通初中课本上讲过的;总体的视唱练耳题目,也只是音乐院校附小附中的要求。然而,就是这些,不少歌手却茫然相对,晕头转向。
  面对这种情况,有业内人士提出,歌唱不需要这些文化素质。对此,我们可以来个“一分为二”:做一名活跃在今日中国电视荧屏上的流行歌手甚至是走红歌星,哪怕认不全“人、口、刀、尺”,照样可以唱他们的《小放牛》,也会获得一些人的热烈掌声。但是,如果要像大赛听众席上打出的大标语那样,让歌手“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歌唱艺术上取得较高造诣,缺少了文化底蕴,那是不可能的。
  歌唱艺术,决不是靓嗓加“公关”的等式,也不是某些贴标签式文艺评论“声情并茂”的同义词。歌唱艺术,不管是唱历史还是唱现实,也不管是唱人物还是唱事件,其归宿,是要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并以此为媒介来完成和受众的审美交流。试想,连“三光政策”、“南京大屠杀”都没听说过的人,能够知道唱《黄河怨》用什么声?能够懂得唱《黄水谣》表什么情?又怎么能够塑造出被侵略、受侮辱、要控诉、要反抗的中国妇女这一特定的艺术形象?不知道岳飞是哪个朝代的人,把“靖康”理解为健康,把“胡虏”当成胡萝卜,能够唱哪一门子的《满江红》?歌唱不是唱歌。它是一门深广的综合艺术。天文地理、历史现实、文学哲学,无所不包。文化的哑巴,唱出来的歌,也只能够是在那里“哇哇”而已。
  由于一些中国歌唱艺术家在世界的影响,在中国举办国际性的声乐大赛,是历史的发展必然,而且不会遥远。这种比赛,对文化素质的要求,要比中国现在的电视大奖赛高得多。比如,最基本的一项、世界声乐艺术造诣的必备素质———语言,我们的电视大奖赛的得奖歌手们,有几个能够过关?难道还要用汉语拼音来演唱意大利、西班牙的经典歌剧,像糊弄中国老百姓一样去糊弄洋人吗?难道还要戴着谱盲的道袍登坛作法吗?
  文化底蕴的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制约歌唱艺术高深发展的严峻问题,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只满足于“人、口、刀、尺”、《小放牛》,那只能在炕头上练拳脚,而在世界艺术舞台上不免要现出尴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