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借题发挥——关于小说《重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05
第6版(文艺评率·读书天地)
专栏:作家笔记

  借题发挥
  ——关于小说《重瞳》
  潘军
  去年的夏末,我写完了长篇三部曲《独白与手势》的第二部《蓝》后,总觉得这一口气还噎着,如鲠在喉地不舒服,就再次把《史记》翻了出来,认真读了几遍,忽然意识到自己找到了办法。
  我选择第一人称叙事,实际上也就是让死人说话,让项羽的亡灵说话。而既然是亡灵,他的视野就应该是无限的,如同传说的“重瞳”。确定这一点十分重要,它意味着这部小说具备了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同时这种叙事上的策略意外地使我对把握这个题材豁然开朗。这样我就可以完全抛开史籍对这一题材的规定性,现在,我可以按照我的想象与思考来写作了。
  开篇我就这样写道,我心目中的项羽应该是这样的———我不是奇人,我不是你们印象里的那个“力能扛鼎”的大力士,我的身高也没有八尺,非但不是,我自觉修长而挺拔的身材还散发着几分文气。
  这个定位无疑具有对历史的叛逆性,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但是对于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企图作一次彻底的颠覆实际上已不可能。我无法改变历史中的事件、人物,如同我不能忽视时间和地点,但我可以对它进行重新的解读,我的责任是寻找另外的可能性。这应该是我写这篇东西最为重要的支点。
  事实上,司马迁的《项羽本记》具有重新解读的性质。最典型的莫过于“鸿门宴”,围绕着项羽预谋杀刘邦写得绘声绘色,但仔细一推敲,就觉得每个环节都很可疑,整个在鸿门宴中登场的人在太史公笔下都是那么生动,唯有项羽成了多余人,苍白无力,这不能不让我困惑。我甚至怀疑太史公限于当时的某种障碍而故意为之,连起码的逻辑都显得如此的混乱了,以至于最后让刘邦不明不白地回到了霸上。再看“乌江自刎”的安排,正如我在《重瞳》中写到的,怎么恰巧在霸王走投无路之际,会出现那么一叶轻舟呢?如此这般,都成了我的可乘之机。我觉得,我已经有把握来写这篇小说了。在小说写过三千字后,我决定增加一个副题:霸王自叙。我要求项羽作为当事人出来说话,要求这个死去两千多年的亡灵出来把司马迁未能说清楚的、说得不妥当的地方说明白。甚至咬文嚼字,譬如对项羽祖父项燕的死,司马迁写道“为秦将王翦所戮”,便遭到“我”的驳斥——
  关于这一点,太史公说的不对,甚至非常错误。我祖父项燕并非死于秦将王翦枪下,他是饮剑自尽的。虽说都是一个死,但对于军人,自裁无疑是光荣的。
  接下来我又强调道——这个细节我之所以喋喋不休,是因为太重要了。它不仅仅是关乎我项家的荣誉名声,更重要的是它预示着宿命。很多年后,某种意义上讲我的归宿实际上也是对我祖父的一次公开模仿。
  作为小说家,我更关心的是这种借题发挥。重新解读与借题发挥是这部小说的两条路,但又是殊途同归。一方面,我需要对史籍中所提供的东西认真咀嚼,从中寻求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我的思绪完全撇开了历史的局限,把一切在我看来都可以引进的东西全部写进了小说,这是一种幻想,一种超现实,更是一种心理的真实。以至于在小说发表后,一位朋友给我来信说:“这个项羽不是死了两千多年的古人,而是我们中间的一个,昨天才刚刚告别人间。”
  这同样是我想要的。所以某种意义上,我反对把《重瞳》看做“历史小说”。
  注:《重瞳》(中篇小说)——《花城》2000年1期、《小说选刊》2000年1期转载,《小说月报》2000年2期转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