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农民申纪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05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

  农民申纪兰
  沈琨
  灿灿的春阳,把绿色的山野辉映得一片明丽。云淡风轻,山里的空气格外清爽。
  这里是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一个嵌藏在太行群山中的普通村庄。然而也是五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一个村庄。
  西沟的闻名是因为这里出了两个著名的全国劳模,一个是李顺达,一个是申纪兰。
  我为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撰稿,又一次来到西沟。在西沟的村街上正好遇上了申纪兰。虽然岁月的无情风霜,在她的脸上刻满了细密的皱纹,当年的“纪兰姑娘”,也成了银发缕缕的“纪兰大娘”,但她身板挺直,精神健旺,仍可让人想见她昔日巾帼英雄的风采。
  她是准备上山去的。她说,过一段时间她就想上山去看看。她说你也去吧,咱们边走边聊。因为彼此相识,她一点也不客套。
  六十九岁的申纪兰走路轻捷,上山爬坡也不在话下。是啊,自打她十七岁从外村嫁来西沟,在西沟山上爬滚了五十多年。这里的沟沟岔岔,坡坡垴垴,哪里没有她的足迹,没有她的汗水?
  平顺县地处干石山区,全县人均一点二亩耕地,人均十二亩青石山,土石比例为1∶10。过去的西沟更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山是石头山,河是乱石滩,零零星星的地块,不是撒落在沟底,便是挂在半山梁上。正如1955年毛泽东在为一篇介绍西沟的文章《勤俭办社,建设山区》所写的按语说的,西沟是“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甚至有人说,人能够在这样的地方生存,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穷则思变。李顺达和申纪兰带领西沟人立志要变变这穷山沟的样儿,也使他们和这个穷山沟一起出了名。
  建设山区,首要的是改变生态,绿化荒山,申纪兰带领一支由三十多名妇女组成的“娘子军”上山种树。酷暑严冬,雨暴雪寒,干了一年又一年。在干石山上种树,最大的难题是缺土。他们从石缝里往出抠土,从山下一担担往上挑土,每天要完成种一斤树籽和一亩坡的任务。这要付出多大的辛劳!至今申纪兰回忆那段生活还说,那时真像是打仗啊,占领了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
  申纪兰指着前面的一个林木蓊郁的山垴说:“看,那就是俺们最早绿化的花背岭……”
  岂止是花背岭,如今置身西沟,可以说满目皆树。眼下,峰峦、丘壑又被春风挥动的巨大彩笔涂抹得一片葱绿,把散落在山沟里的村落深情地揽在她的怀中。
  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栽树不止,西沟的干石山穿上了绿色的盛装。这里有一点五万多亩成材林,一万多亩阳坡绿化,经济树十二万株。“绿色银行”为西沟人积蓄下了户均六七万元的一笔财富。
  这里可以望见沙石岭上翠柏掩映的李顺达的墓地,我们坐在山上歇脚时,申纪兰感慨万端地说:“老李是1983年去世的,真快呀,已经十五六年了。比起老李来,我干得不好啊!”
  她是个很谦和的人。应该说,这些年来她干得很不容易,却从没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如果说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是西沟这个老典型的一个重大转折的话,那么,当商品经济大潮滚滚涌来的时候,对西沟和申纪兰来说更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作为西沟村的党总支副书记,申纪兰总觉得西沟落后了,觉得自己愧对了父老乡亲。她和几个村干部一起去外地考察,果然眼界大开。参观回来,他们根据西沟的实际——山里有丰富的硅铁矿,办起了一个硅铁厂。第二年,硅铁厂就给西沟创收八十多万元。
  申纪兰为西沟经济的发展真是操碎了心。他们先后办过罐头厂、炼铁厂,但效益都不够好。后来又办坩埚厂、磁钢厂,才有了明显效益。前几年,他们又与山西安泰集团联合组建公司,生产果茶系列饮料,他们的“纪兰牌”核桃露至此走俏市场……
  几十年来,申纪兰一直厮守着这片土地,厮守着她的家园。按说,申纪兰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又是共和国从第一届到第九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进城、当官、农转非,这样的机会多的是。但几十年了,她咋还在西沟那个旮旯里呢?
  “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申纪兰说。
  至今申纪兰仍担任着长治市人大副主任职务,但她还是在她的西沟。
  “劳模不劳动,还叫什么劳模?只要我还能干得动,就要干。”
  劳模的本色是农民,是劳动,是艰苦奋斗,创业不止。这就是申纪兰。
  从申纪兰屋墙上的“影集”,我们看到了她五十多年来走过的闪光的道路。
  她仍然是一个农民,管全村五百多户、两千多口人的事,她还有自己的一亩四分责任田;可她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模范、老英雄,是太行山上的一株枝干刚劲的不老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