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在与市场的撞击中奋起——潍坊柴油机厂经营方略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06
第2版(要闻)
专栏:

  在与市场的撞击中奋起
  ——潍坊柴油机厂经营方略纪事
  本报记者 贾建舟
  一个拥有1.5万名员工、189亿元总资产的大型国有企业———潍坊柴油机厂,从1996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除职工工资总额仍居头把交椅外,其它各项指标都排在了倒数的位置。
  1998年6月,新任厂长谭旭光在困境中走马上任。仅仅过了一年,企业的各项指标猛然反弹,重回同行业之首。1999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实现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实现利税430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0%、24%、50%和10%。
  在困境中上任的谭旭光厂长,用发展论和机遇论启发、引导大家在低潮中创造高潮。上任伊始,他宣布自己亲自抓营销,带领厂级领导及营销、技术人员走访市场。短短几个月,他们遍访用户,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
  找出不足的潍柴人,回厂第二天便在谭旭光主持下,成立起产品配套开发部,专门负责柴油机配套市场的开发。潍柴人重新对市场进行规划,把经营的窗口直接开到主市场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起主机、配件、服务、信息四大网络体系,构筑起了大销售的总体框架。现在,全国各大省区的市场信息反馈及时快捷,产品经营渠道也畅通了,用户可以从任何地方就近买到潍柴产品。
  原先潍柴1.5万名职工中,在生产一线的仅2000人,科级以上干部多达700多人。全厂40多个管理部室、20多个专业厂,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小车和直拨电话。为改变这种状况,厂里决定,管理部室按10部1室1中心设置,其余全部撤销,领导干部半年之内减掉50%,管理人员压缩30%,各单位大小车辆一律上收,由运输公司和小车队统一调配使用,厂长只留一部电话,限定费用。
  为重新调整生产线路,潍柴投资上亿元,对全厂2/3的设备进行搬迁,形成了三大系列产品的生产格局。
  为了拓宽WD615柴油机的市场,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先后开发出了WD615T1/WD61567G3等6类共28种工程机械用发动机,被国家定为工程机械用发动机的换代产品。与此同时,在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研制开发的基础上,他们又继续开发研制成功了WD618柴油机。由于该机较好地继承了WD615柴油机的特点,并且其排放标准达到欧洲一、二级标准,深受用户青睐。
  1999年,潍柴厂又提出了技术创新目标向国内一流靠拢、技术创新项目向市场需求靠拢、技术创新成果向商品化靠拢的发展方向。6160柴油机,是潍柴生产了近40年的老产品,市场需求量一度递减。有人预言6160柴油机已完成历史使命,该淘汰出局了。然而,市场调研表明,实际情况并不像人们预料的那么悲观。厂里提出了延长6160柴油机市场寿命的大胆设想,并为之取名“青春工程”。研究人员迅速研究出X6160新款柴油机,推向市场后大受欢迎,1999年仅东南沿海市场就销出2400多台,创造了近几年来6160船机销售的最新纪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