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注重“载体” 多送温暖——绍兴市塔山街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0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注重“载体” 多送温暖
  ——绍兴市塔山街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纪实
  杨银千 梁孟伟
  浙江绍兴市塔山街道注重“载体”的作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他们为居民办起了“普通班”,为党员办起了“尖子班”,为外来人口办起了“特色班”。
  塔山街道27个居委会的27个“市民培训室”,是为解决下岗工人、待业青年等社区群体教育问题而创造的一个载体,开展各种上岗技能培训,还开设了传统教育、社会伦理及科普、法律知识等方面的课程。罗门小区有兄弟俩为母亲的赡养问题反目成仇,居委会干部把他们一家请到“市民培训室”谈心,请来邻里现身说法,兄弟俩终于握手言和。街道干部又为他俩在街道办的再就业市场里安排了一个摊位,让家里的下岗人员做起了小生意。如今,老母亲吃、穿有人管,生病了两个儿子轮流照看。
  有了“普通班”,还办“尖子班”。受塔山街道管辖的共产党员有1270名,其中80%以上是离退休老党员。街道开展了“我为社区多贡献”活动,街道党委还专门印制了一份“党员联户卡”,规定由一名党员联系一个困难家庭。对党组织关系在单位的在职党员,街道有“居地登记卡”,党员在居住地的表现好坏,由居地社区党支部记录在卡片上,年终时向党员所在单位反馈。
  对七八千名外来人员,街道给他们办“特色班”,发放“外来人员手册”,让他们了解绍兴市文明守则等行为规范的内容,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望花区居委会内有9间楼房,原来出租给5家公司。去年下半年,居委会把这些房子收回,装修成“民工公寓”,9间房子住了36位外来人员。街道还举办每月一次的“外来务工人员法制课”,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
  在塔山街道花园小区有一个“谈心角”,这是“老年尖子班”活动场所之一。谁有解不开的疙瘩,老党员、老干部就会找他们到这里来谈心。
  为了方便小区居民,塔山街道各居委会在下岗职工、离退休老人、外来人员中推出一种“爱心储蓄卡”,专门登记个人做过的好事或为别人提供的帮助。现在如果哪一户居民的电视机坏了,管道漏了等等,只要往居委会的便民利民室挂一个电话,你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居委会把困难户作为帮扶重点。罗一居委会居民杨顺云老人85岁,又重病在身。老伴茹阿婉77岁,儿子杨国庆失业在家,一家三口无生活来源。居委会行政主任张凤珍和文书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为杨顺云送去了200元钱并当即向市民政局和塔山街道起草了一份救济报告,两个部门将茹阿婉和杨国庆列入了定期救济户之列,母子俩现在每月可得到370元救济金。
  塔山街道目前共有各类文艺团队36个,其中夕阳红歌咏队、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太极拳队和晓鹰摄影社等,在市区颇有影响。据统计,去年塔山街道的发案率同比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塔山街道没有一个人练“法轮功”。“夕阳红歌咏队”的金雅娟老人说:“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沉浸在被关怀的温暖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