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框子”和“事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3-16
第2版()
专栏:

“框子”和“事实”
范康
二月二十八日,人民日报二版的“总结之前”一文里,批评了有些干部不了解实际情况,关在屋子里写总结。这样自然写不出能够指导工作的总结来。不过,另外也有一些干部,不能说他们完全不了解实际情况,他们常常把一些个别的事实放进自己总结的“框子”,来证明他们是了解实际情况的,但这样的总结同样不能指导工作。
武汉市一个建筑工程公司的经理,某次做月终总结时,问了问计划科长,听说上月的建筑安装计划没有完成,便总结起教训来,不外是“检查我们没有完成计划的原因,第一是计划管理没有上轨道。譬如有些工地工段负责人把计划放在抽屉里睡大觉。第二是技术指导不及时,发生质量事故。”等等。正在这时,计划科长跑来说数字核算错了,实际上计划是超额完成的!经理便重新改做总结。几分钟前洋溢在纸面上的那种懊恼情绪,现在已被喜气洋洋的腔调代替了。于是有了“研究我们所以超额完成计划的原因,第一是加强了计划管理,例如逐旬分日作业计划已在普遍贯彻”等等经验。
这位经理在两次总结里所举的例子确实不是虚拟出来的。把计划乱丢乱塞是事实,逐旬分日作业计划已在普遍贯彻也是事实。但是,这两个事实在同一个问题上却引伸出两个针锋相对的结论,一个证明计划管理没有上轨道,另一个推翻了这个论断,证明计划管理已经加强。这是什么道理?
原来,我们有些干部是这样做总结的:他们不是根据事实来下结论,而是先有结论后列事实。在他们的口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事实”。这些“事实”,并非是经过检查和挑选过的。他们可以随便把它们拿来填充到总结的“框子”中去。这样的总结,虽然都有事实作根据,怎能反映工作的真实情况呢?
列宁在“党内通报是改善领导的重要方法”一文中说道:“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抽取个别事实、玩弄事例是更常用和更不可靠的方法了。一般说来,搜集事例并不多大困难,但这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这是很坏的,因为一切事情都是存在于个别场合的历史具体环境中。一些事实,如果是从其整体中,从其相互联系中来看,则它们不仅是‘顽强的’,而且无条件是确凿的东西。一些事实,如果不是从其整体中,不是从其相互联系中来看,如果它们是支离破碎和任意造作的东西,则它们无非是一种玩物,或者是比玩物更坏的东西。”
在总结之前,有必要好好地想想列宁的这段话,以便从实际出发选择最本质的事实,而并非是支离破碎的事实。这才能真正从这些事实中看到互相联系的整体,才能帮助我们科学地分析现状,明辨方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