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坎儿井”能否清水长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1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西部开发生态行

  “坎儿井”能否清水长流
  本报记者 李新彦 白剑峰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8月中旬,正是“火洲”葡萄成熟、瓜果流蜜的季节,“西部开发生态行”记者团来到新疆吐鲁番采访。这里是全国气温最高的地方,酷暑蒸人,据说夏季地表最高温度达80多摄氏度。然而,当记者走进浓荫蔽日的十里葡萄沟时,一股清凉之气立刻涌遍全身。忽闻水声潺潺,游人争相从一条地下水渠中手捧清澈的甘泉品尝,当地人说,那便是“坎儿井”。
  “坎儿井”是我国最长的地下灌溉系统,在吐鲁番地区总长就有4400公里,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新疆“坎儿井”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已经出现雏形,吐鲁番是“坎儿井”的故乡。吐鲁番盆地高温少雨,水贵如油,年均降雨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天山雪水融化,渗入戈壁滩在地下流淌,成为宝贵的水资源。于是,吐鲁番人创造性地开挖了“坎儿井”灌溉农田,世代相沿成习,至今不衰。“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长度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数十条连贯成井网,长度可达上百公里,被誉为“地下大运河”。这种特殊的水利工程科学合理,具有很多优点,一是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二是深藏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优良;三是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是最佳的“清凉剂”;四是由高向低,自流灌溉,不需外加动力。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更没有葡萄沟。
  如今的吐鲁番绿洲,棉谷遍地,瓜果飘香,防风林带纵横交错,随处可见杨、柳、枣、桑、桃、杏、梨、苹果等果木,以及葡萄园和西瓜、哈密瓜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坎儿井”的贡献。据统计,现在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引水量仍占总引水量的30%左右,日浇地近万亩,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之一。而到了冬天,雪山封冻,河流干枯,“坎儿井”更成为当地居民重要的生活用水。
  然而,据介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之势。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该地区迅猛发展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6.87%,非荒漠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8%。由于水资源十分短缺,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使“坎儿井”流量减少,甚至干涸。该地区“坎儿井”曾多达1273条,目前仅存725条左右,减少了43%。“坎儿井”为何衰减?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水资源十分缺乏,加之地下水开发利用缺乏全面规划管理,地表水资源调度运用不尽科学合理,如个别水库、机井、油井的设置定位未与“坎儿井”的走势一起进行科学布局。专家们认为,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坎儿井”将逐渐由盛转衰,几十年后甚至消亡。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阶段,“坎儿井”是一种先进的水利设施;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坎儿井”是一种落后的水利设施,应该任其自然消亡,由机电井等水利设施取而代之。而多数专家则认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且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如果因为今天的短视毁坏了这份遗产,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
  “坎儿井”的命运已经引起了新疆社会各界的关注。据悉,为了依法保护“坎儿井”,吐鲁番地区已经起草了有关条例,力争早日划定保护范围,避免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造成新的破坏。同时,环保部门也将加强对“坎儿井”水资源的监测,以便为经济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但是“坎儿井”之水能否长流,依然是一个严峻而现实的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