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鞍钢:走自我更新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17
第1版(要闻)
专栏:

  鞍钢:走自我更新之路
  本报记者 吴兢
  一年前的8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冒着炎炎酷暑,来到辽宁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考察,给奋战在自我更新之路上的鞍钢职工以巨大鼓舞。
  记者日前来到鞍钢,在干净整齐、生机勃勃的厂区,再也找不到鞍钢“红云漫漫,黑烟滚滚”的过去。令记者感受最深的,是鞍钢人那一张张充满自信、充满朝气的脸。鞍钢总经理刘玠说:“鞍钢的技术改造已基本完成,现代化的新鞍钢正逐步形成。我们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刘玠领着记者爬到了30米高、100米长的连铸机上,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情况,就像介绍自己心爱的孩子。看着今年3月才启用的连铸连轧新生产线,看着刚刚轧出的圆形钢管,刘玠说,像鞍钢这样典型的国有老企业都能搞好,这就证明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
  仅用5年多时间,鞍钢便从一个困难重重的大型国有老企业,变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新型企业,的确不易。其间,鞍钢披荆斩棘,改革与改造并举,走出了一条自我更新之路。
  鞍钢,作为新中国最早投入生产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被誉为“共和国的钢铁骄子”:从1949年到1998年,鞍钢累计实现利税713.28亿元,上缴国家利税619.85亿元,相当于国家对鞍钢总投资的10.85倍。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鞍钢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1994年,刘玠由武钢到鞍钢走马上任,当时,鞍钢已陷入重重危机:
  职工有50万人,是冶金行业人数最多的,其中退休职工就有12万人;债务达到138亿,资产负债率达到67%,买煤没有资金,钢材卖不出去,职工工资发不出去;装备技术落后。1935年的炼铁高炉还在生产,三个炼钢厂两个都是比较落后的平炉炼钢;鞍钢还办了个大社会,有学校、医院、副食业等等,甚至还有殡仪馆……
  面对这样一个又老、包袱又重的企业,怎么办?鞍钢领导班子形成共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造就不能生存发展。
  按照中央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鞍钢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的改革,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减员增效。经过改革,鞍钢27个辅助单位成为独立法人的全资子公司;74个集体单位与原全民主办厂分离;60个三产单位划归实业公司统一管理。目前,鞍钢从事钢铁生产人员已从10余万人减到近5万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技术改造,是国企脱困的关键。曾经有记者问刘玠:“现在国有企业不改造,产品落后,等死;改造,资金要从银行借,是找死。你怎么看这问题?”他回答说:“我们既不能等死,也不能找死,只能走一条自己的路,叫做少投入、高效益、高产出,滚动发展,积累资金。”
  在鞍钢的技术改造中,没有“等、靠、要”,而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鞍钢集团公司办公楼,是一座已有50多年历史的4层小楼,他们没有把钱花在办公楼的重建上,而把钱投在了技术改造上。
  在鞍钢,无论是12座平炉的“平改转”工程,无论是三个炼钢厂的连铸改造工程,无论是1780热轧带钢工程……他们都在不缩减技术指标、不降低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内可以利用的技术资源,盘活一切可以盘活的资产,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搞改造,将资金压到最少。仅“平改转”一项工程,每年可降低成本4.7亿元;到今年年底,鞍钢的连铸比将达到90%以上,每年可降低成本10亿元……
  过去的一年,是鞍钢改革改造和生产经营辉煌的一年。今年上半年,鞍钢实现利润1.6亿元,是去年和前年利润的总和,上缴税金12.56亿元。3年脱困的目标已初步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