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多元统一 共同发展——中国各民族科学技术交流史与民族关系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17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多元统一 共同发展
  ——中国各民族科学技术交流史与民族关系研讨会综述
  田松
  近日,“中国各民族科学技术交流史与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有关专家学者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旨在发掘少数民族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和技术财富,研究中国及周边民族在科技方面的交流和渗透,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科技文化。虽然成规模的研究只进行了十几年,但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比如,有的学者系统地研究了彝族地区存在的每年10个月,每月36天的十月太阳历,进而根据上古文献推论,中国许多地区都曾应用过十月太阳历,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了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有关民族科技史的研究表明,中国的文明并不是简单地从中原向四边传播,而是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次会议上,有学者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强调了中华文明多个起源的观点,指出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必然涉及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而本次研讨会是这两个看起来关系遥远的领域的第一次对话。
  与会学者还探讨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共存和如何保护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文明的多样性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同样重要。对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已经形成的各民族相互平等、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多元统一、共同发展的局面必须予以保护和加强。如同物种的单一必将导致自然生态灾难一样,文化的单一也必将导致文化生态的灾难。有学者提议,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现代化的推进中,应采取保护文化生态的有效方法,如建立民族博物馆和民族保护区等,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语言和生存状态,保护他们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与会学者还对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将要发生的民族文化保护问题提出了设想和应对措施。鉴于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有人提出了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向科学人类学发展的设想,建议与人类学者展开广泛的合作,使科技史研究对民族发展起到更为直接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