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不能满足于过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17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不能满足于过去
  李沛
  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实质是解决“过去怎么看,现在怎么干,将来怎么办”的问题。“思源”,应当正确认识过去,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弥补不足;“思进”,必须克服“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情绪,振奋精神,继续前进。也就是说,要使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就不能满足于过去。
  满足于过去,常常表现为不愿放下过去的成绩,沉溺于已往。或因念及过去奋斗之艰辛,沾沾自喜于已有成果;或因迷恋过去的认识和实践的威力,觉得顺着走省力,不肯下功夫研究新情况;或对前途和事业失去信心,精神萎靡,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等等。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真理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实践是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普通的道理:不能满足于过去。满足于过去,就意味着停止,就会使思想落后于形势。
  满足于过去,必然引起思想上的故步自封,僵化教条。人类的全部实践可归结为“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提出和解决问题,就要正确认识过去,科学把握形势,既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更看到仍然存在的不足。如果满足于过去,思想就会懒惰和僵化,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就不可能提出问题,更不可能解决问题。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不但在关键时刻一次次打破僵局,力挽狂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而且反复告诫全党同志要敢于承认落后,不能满足于过去,而要树立雄心壮志。而今,我们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希望与困难并存。如果满足于过去,畏葸不前,不敢面对复杂局面的挑战,就会丧失发展机遇,引发更多的矛盾、更大的风险。
  满足于过去,必然导致行动上的因循守旧,碌碌无为。满足于过去,就会疏离现实,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给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党的建设以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不少同志显得不能适应,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或者习惯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老套路和老办法,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沿袭、依靠和使用它们,或者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新情况、新问题钻研不够,探索不够。应当看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若不善于开拓创新,就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的优势结合好,就不能打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不能满足于过去,不是否认过去,而是要正确地看待过去。过去的成功应是今天前进的起点,而不应成为前进的包袱。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繁重任务,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允许我们有半点自我满足,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满足。不满足于过去,就要大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就要坚持实事求是,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创造出解决新问题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就要永葆创新奋进的精神状态,对事业充满信心,勇于探索,只争朝夕,把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一件件办实办好。唯此,才能使我们的党成为永立潮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使党的事业不断克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