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为人民鼓与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19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为人民鼓与呼
  电影《生死抉择》导演 于本正
  编者按: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片《生死抉择》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各界观众的普遍欢迎。为了加深广大读者对影片创作的了解,我们特发表导演于本正的文章,以飨读者。
  回顾电影《生死抉择》的整个创作过程,更认识到我们文艺工作者肩上担子的沉重和脚下道路的曲折。
  这次拍摄《生死抉择》,并不仅仅是完成领导所交给的一次任务,而是看到了社会和党内腐败现象的严重与群众与日俱增的反腐呼声,也看到了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被《抉择》一书所揭露的问题、揭示的主题所震惊,并感动于作者张平在小说后记中所表达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才使我抛弃顾虑,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去。
  说实话,一开始是有些顾虑的。主要是因为,尽管小说写得惊心动魄,颇有力度,但电影不同于小说。小说中许多具有振聋发聩效果的内容若搬上银幕,其结果又会如何呢?因此,一开始,是在有所保留的情绪下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阅读小说和与原作者张平的交谈中,在与两位编剧反复不断地修改剧本、提炼主题的过程中,渐渐地从内心深处涌动起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正如张平在小说“后记”中所说:“作家不是救世主,但作家决不可以远离时代与人民。不关注时代与现实,没有理想和责任的作家,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但绝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文学不关注人民,人民又如何会热爱文学?”影视作品,也是与这同样的道理。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的眼光、胆识,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支持。在《生死抉择》策划、剧本创作、拍摄中,上海市委领导同志、市委宣传部领导同志所给予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一直温暖和支撑着我们,坚定着我们的信心。
  创作过程中,有关领导多次指出:反腐败是当前改革的需要。不改革,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出路,但腐败严重地干扰了改革。因此,无论当前腐败现象有多么猖獗,还是要看到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看到我们社会的主导力量是健康的、积极的,我们的国家是有前途的。
  为此,我们的影片在小说所提供的基础上作了更进一步的提炼:一方面不是就事论事地仅仅满足于展示腐败,而是深刻发掘腐败猖獗的体制机制上的诱发因素和社会根源,并加强了改革背景的描写,把腐败反腐败的斗争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紧紧纠结在一起,揭示出腐败分子企图利用改革浑水摸鱼、蒙混过关的祸心,表现了腐败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例如,我们增加了腐败分子打着改革旗号,利用中阳纺织厂面临资产重组的机会企图“金蝉脱壳”的内容,使得剧情更加紧张曲折,双方的斗争更加变化莫测。另一方面,我们也加强了对反腐败的社会正面力量的描写,表达出我们社会的主导力量是健康的,党、国家和人民的前途是有希望的主题。我们在主人公李高成身上赋予较多人性的基础上也寄予一定的理想色彩。他在事件的漩涡中间与腐败分子做斗争,与陷入泥潭的亲人划清界限,在自己的内心矛盾中苦苦挣扎搏斗的时候得到了党、同事和工人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最终在大是大非的斗争中站稳了立场,给予腐败分子以致命的一击。影片完成后,许多观看过试映的同志都称赞影片在揭示腐败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严峻性的同时,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凛然气概和整个社会所洋溢着的浩然正气,使观众看到了希望所在,令人震惊,促人警醒,让人振奋!
  确实,这不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应景之作,无论对于上影还是我个人,都可以说是一部倾情之作,是一部融合着我们的身心、融合着我们的热情和思考,体现出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这次创作实践,使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为人民鼓与呼”,是我们创作的原动力。文艺创作,特别是影视文艺的创作,一定要关注并且表达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才会真正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