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警惕“西部大开挖”——“文物保护世纪行”采访札记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19
第2版(要闻)
专栏:文物保护世纪行

  警惕“西部大开挖”
  ——“文物保护世纪行”采访札记之二
  本报记者 李泓冰 卢新宁
  “莫高窟已经1000多岁了,它是无价的国之重宝,又是极其衰弱的垂垂老者。在甘肃、在西部,这样的文物还有许多。我极其担心的是,过度开发将对文物造成不可估量的、毁灭性的伤害!”
  瘦小文弱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8月15日对记者提到文物伤害时难捺怒火。
  我们一路上都听到对敦煌莫高窟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的啧啧称羡。甘肃省也准备推广敦煌研究院的经验。走在莫高窟,它的严格管理、井然有序,文物保护的高科技手段,一流研究人才和多项高水准的国际合作项目,让看惯凄凉冷寂的大漠遗址的记者们,感到西部文物保护的希望。但是,在莫高窟呆了近40年的樊锦诗,还是一肚子的忧心忡忡:
  “去年以来游客激增,我们真招架不住了。昨天接待小姐还跟我嚷:329窟不能开了,人太多,空气污浊,讲解员都晕倒在里面了!你想想,那么多的微生物、二氧化碳、水汽与热量,上千年的壁画怎么受得了?”她对一些地方“杀鸡取卵”式的开发文物旅游深以为忧。
  “80年代修的敦煌机场,离我们只有13公里,当年我就反对这个选址。如今要扩建、还要修313国道,据说又要往莫高窟靠,可能推近到8公里———我深以为忧。说句冲撞的话,万一飞机出了问题,莫高窟将岌岌可危!国道一通,汽车流量大增,尾气成灾,震动频仍,脆弱的壁画如何承受?”……
  “脆弱”,是我们一路上听到最多的一个词,也是记者目睹西部生态环境与文物现状时最深切的感受。
  在河西走廊的戈壁与绿洲之间行走,除了大气磅礴的祁连山,最常看到的,就是秦、汉长城与明长城遗迹。它们没有我们习见的八达岭长城那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和“焕然一新”的感觉。很多地方,长城烽火台已经老成一抔黄土堆,城垣已经老成一线田垄。著名的玉门关,正在荒漠风沙的鞭打中一年年萎缩。在山丹县境内,312国道破长城而过,把连绵不断的明长城截去偌大一个缺口。真正的长城还能陪我们多久?
  在武威市武南镇,一大片农田中兀立着一座8米高的黄土堆,这里是宋元之际赫赫有名的凉州百塔寺遗址,“因内有大塔,四环小塔九十九而得名”。公元1427年,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在这里与蒙古汗国皇子、西路军统帅阔端举行历史性会谈,元朝中央政府从此正式对西藏实行行政管辖,确立西藏纳入中国版图。那座黄土堆就是萨迦班智达灵骨塔。据当地老乡说,虽然百塔寺倾圮于1927年大地震,但直到1958年大跃进平整土地的热潮中,昔日宏制才终于仅存黄土一抔。
  嘉峪关市新城乡,荒漠中埋伏着上千座古墓荒冢,魏晋墓中的精美壁画让人叹为观止。种植、畜牧、蚕桑、宴饮、出游、博戏、酿酒、做醋等等最平俗的生活场景,在地下恍惚了1000多年,仿佛专门等候在那里,告诉后人这片土地曾经如此生机勃勃。然而,它们如今却常常听到农民开荒种田的催命镐声;已经如此脆弱的文物,还不时受到基本建设与旧城改扩建、旅游等过度开发的严重威胁。90年代以来,甘肃相继上马了许多大规模建设项目,仅敦煌机场两次改扩建,就涉及汉魏墓葬2000来座;疏勒河水利工程涉及400多座古遗址、古墓葬。有的工程中,文物得到了较好的抢救性清理发掘,有的却在机器声中永远消失了,工程部门跟文物部门甚至连招呼都不打一个。一些公路建设工程横冲直撞,强行造成文物破坏。如312国道改扩建工程对马鬃山附近汉长城和会宁的宋代西宁城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
  甘肃许多地、州、市所在地,近年来逐步开展了大规模的旧城区改扩建,天水、武威、张掖和兰州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古建筑和明清民居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兰州在1991年到1996年初,拆除古建筑25处、名人故居9处、商社会馆3处,其他古建2处。近几年又把仅存的两处兰州明城址全部拆毁,庄严寺、天齐庙、五泉书院等古建筑被迫拆迁,拆下来的古建构件有的就放在露天任其朽坏,迟迟得不到迁移复原。
  “千万不能把西部大开发,变成‘西部大开挖’!”“两会”期间,有关代表、委员们的警诫言犹在耳,樊锦诗院长的疾呼更让人坐立不安:“记者们,你们要大声疾呼呵!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坚持中央提出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脆弱的珍贵文物经不起折腾。破坏了草场,过十年二十年还可能恢复;文物毁灭了,永远也不可能再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西北没有了文物,人家还来看什么?你还有什么旅游资源可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