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调整与习惯——湖北咸宁市农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24
第2版(经济)
专栏:

  调整与习惯
  ——湖北咸宁市农村见闻
  本报记者 杜若原
  鄂南咸宁山清水秀,是享誉全国的楠竹之乡、桂花之乡和茶叶、苎麻之乡,却又是湖北农业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咸宁的山区农业结构如何调整,是一个棘手难题。
  去冬今春,咸宁市委书记李明波几次进山,发现一座叫“花果山”的小山上种了七八种果树。农民说,板栗赚钱时,乡村干部叫种板栗;梨子走俏时,干部又叫撇下板栗种梨子……如今,农民不知种什么好了。李书记发现,有些干部容易头脑发热,喜欢跟风跑,强迫种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许多干部既不懂市场规律,又没有群众观念,把复杂的结构调整工作变成了简单的行政命令。
  “桂花之乡”———咸安区桂花苗木的产业化却给人以深刻启示。近些年,咸安区一直在做桂花文章,但总局限于桂花糖之类的食品,桂花的商品开发徘徊不前,不少地方不惜卖树变现。咸安区桂花镇的一位80多岁的李丰富老汉,多年来一直在庭院里培植桂花苗木,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求购者。一年苗卖到0.85元一棵,二年苗则升至1.85元,三四年苗就成了几元钱一棵,李老汉不仅靠卖苗致了富,还带动村邻户户育苗。
  李老汉的做法让咸安区委、区政府思维一新。从1999年开始,咸安区确定发展苗木生产为结构调整重点,由乡镇政府宣传、引导,林业部门提供技术服务,动员群众沿京广铁路建成苗木基地0.5万亩。苗木规模上来后,引起了国家林业局的重视,咸安因此定点为国家级桂花苗木基地。
  在咸宁农村采访,记者感到结构调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尊重农民种植习惯与结构调整的关系。传统种植业养成了农民的种植习惯和思维定势,如果对此不加以尊重或结构调整跨度太大,农民难以接受;在传统农产品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一味墨守成规也没有出路。
  咸宁适宜楠竹生长,农民也喜欢种。但随着新材料的不断问世,楠竹产品的市场日见萎缩。前几年,楠竹大县崇阳开始摸索竹林的调整之路。经过多方论证和征询农民意见,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品种——雷竹。这种速生食用竹的竹笋绿嫩可口,市场供不应求,一亩收益顶10亩楠竹。崇阳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从土地承包、生产资金和产品销售上提供支持,迅速发展雷竹3万亩,成为国内最大的基地之一。
  在崇阳县沙坪、桂口、石城等几个集中种植雷竹的乡镇,记者看到不少农户由种楠竹改种雷竹,驾轻就熟,很快成为行家里手,一些人靠种雷竹发了家,对政府充满感激。随着雷竹产业的崛起,干群关系也得到明显改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