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印巴缘何结难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24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印巴缘何结难解
本报记者 钱峰
卡吉尔山麓的滚滚硝烟散去已有年余,但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老“冤家”之间的关系一直却未能走出冲突的阴影。8月,在印巴独立日来临前夕,两国政府为表示善意,相互交换了羁押在双方监狱里的部分犯人,似乎让世人看见了印巴关系改善的一丝曙光。但舆论指出,鉴于目前印巴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的“结”尚未解开,彼此存在较大的分歧,两国关系的改善尚需时日。
  “卡吉尔后遗症”短期难以消除是阻碍印巴关系改善的重要原因。克什米尔争端本是印巴关系的主要症结所在,印巴独立后的三次战争,两次都起因于此。去年5月至7月,地处克什米尔的卡吉尔爆发武装冲突,它不仅一扫去年年初两国首脑达成《拉合尔宣言》后的缓和气氛,而且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猜疑和敌对情绪,一股从官方到民间的“互不信任危机”在两国国内迅速蔓延。巴新政府去年10月份上台后,虽多次在外交场合呼吁巴印两国就克什米尔等问题展开无条件对话,但印方在国内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对巴的对话倡议反应冷淡,坚持将巴必须停止支持针对印的“恐怖活动”作为对话的先决条件。分析人士认为,鉴于克什米尔问题关乎印巴两国的切身利益,牵扯到双方敏感的政治、安全、宗教问题乃至民族感情,因此印巴历届政府在此问题上都不敢做出重大妥协,加之目前彼此疑虑进一步加深,导致双边关系无法有实质性的改善。
  印航劫机事件的阴影挥之不去是阻碍印巴关系改善的又一重要原因。去年年底,印航一架由尼泊尔首都起飞的飞机被几个恐怖分子所劫,历经近一个星期的波折,人质才获释。此后,印巴双方相互指责,唇枪舌剑不断。印根据自己的事后调查结果,咬定巴是劫机分子的幕后主使者,要求国际社会将巴列为“恐怖国家”;而巴则将印的指责斥为“无稽之谈”,宣称印大肆炒作劫机事件,是借机抹黑巴的国际形象,企图使巴在外交上陷入孤立。该事件对原本已深陷僵局的两国关系又打上了一个难解之结。
  边境零星冲突频繁,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暴力事件接连不断,也无法为印巴关系改善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尤其是近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接二连三的暴力事件更让和平前景越发渺茫。印指责是巴继续在暗中从人力和物力上支持和怂恿克什米尔地区反印武装对印发起攻击,而巴则坚持克什米尔的归属应遵照克什米尔人的意愿,通过公民投票解决,并称巴只是在外交上和道义上支持克什米尔武装。今年7月24日,克什米尔地区最大的反印穆斯林武装希斯布尔圣战者组织宣布对印停火,起初印对此表示欢迎,派人与之进行了接触,并一度中止了对该组织的军事行动。但当该组织提出要将巴纳入会谈时,被印拒绝,停火随之破裂。国际舆论认为,印此举显示了印对与巴进行谈判的强硬态度。
  印巴长期对抗,有弊无利。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却无法将全部精力和资源用在发展经济上,反而让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给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长达50多年的恩恩怨怨,使得印巴关系中不时充斥着血与火,解开“怨结”实非一夕之功。但回顾历史,通过谈判解决包括克什米尔在内所有争端,缓和双边关系可能性依然存在。近10年来双方就曾达成了一系列建立相互信任和防止突发事件的措施,为缓和南亚紧张局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世人普遍希望印巴两国化干戈为玉帛,通过对话逐步走出僵局,使南亚在新世纪真正迈向和平与稳定的坦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