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文化与快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26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文化与快餐
  张雨生
  世事就是这般有趣:快餐正忙着上档次,与文化攀亲,一个劲地宣称为快餐文化;文化却忙着跌份儿,向快餐看齐,又被人们戏称为文化快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非快餐与文化真的要易位了?
  洋老板,土商贩,说夹心面包、油条大饼为快餐文化,当属商业炒作,广告闹剧,不必较真。文化就文化吧,如果我在这里语涉讥讽,人家说侵犯了名誉权,会寻上门来打官司。只是一些人将文化当做快餐来制作,使之等同于夹心面包、油条大饼,这么着跌份儿,往往让人不知何故。
  “忙,实在是太忙。”文化快餐的制造者这样解说,似乎无可奈何。确实忙,仅仅说文化快餐中的文艺晚会吧。文化节、艺术节、纪念日,慰问的、扶贫的、下乡的,各地的桔子节、苹果节、草莓节,各行业的总结会、表彰会、庆功会……都一个劲地争着办文艺晚会,追求轰动效应。于是,编词的、编曲的、编舞的、做导演的、搞剧务的,唱的、说的、跳的,还有吹的、拉的、弹的,全都被调动起来,一家接一家地赶,一场接一场地忙。特别是被称为“大腕”的,同时赶着好几家,一场一场排着队,能不忙吗?忙起来,自家还得蹲在后台吃盒饭,其制作的节目能不是快餐。
  忙是现象,不是动因,花花绿绿的票子才是撩眼动心的。一场晚会,投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着实诱人。有人就是靠着赶晚会,一个个都进入了先富起来的阶层。富起来之后,不妨静一静心,做点投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快餐老板们挣满了腰包,还想搞点文化,以显得自己上档次。整顿文艺晚会已有呼声,文化快餐市场受点儿限制,对于终年为此浮躁着的一群,未必不是好事情。钱挣起来什么叫够?
  有人很自信,说赶场也能赶出精品。例证是:冼星海写《黄河大合唱》,呆在延安窑洞里,几个晚上就赶制出来了。创作确乎很怪。苦心经营三年五载,弄出来的不见得是佳作;灵感偶尔一触发,说不定真有佳作喷涌而出。然而,那喷涌出的东西,不会无根无底。蓄之既久,其发必速。《黄河大合唱》是几个昼夜创作的,但注入其中的激情,沉积其中的生活,不知在冼星海的胸中积累和酝酿了多久呵!终年忙于赶场的人,没有久蓄,却要速发,挤出来的那点儿水,岂能望《黄河大合唱》的项背。
  我并非否定文化快餐。但作为一个民族,让文化整体趋向快餐型,总是不妥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