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营造绿色家园——河北承德生态建设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28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保卫绿色 关注森林

  营造绿色家园
  ——河北承德生态建设见闻
  李景芳 门振成
  保卫绿色关注森林编者的话:
  这篇报道生动地反映了河北省承德市生态建设情况,很值得一读。数十年来,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面积森林被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甚至使人失去生存的条件。以牺牲生态为代价,人类征服自然的每一次胜利,反过来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这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搞好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生存质量的需要。希望各地借鉴河北承德的经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森林、水源、土地、矿产等资源,使经济、社会和大自然协调发展。

6月10日,在河北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崔振泉跟我们开了个玩笑:“今春北京的沙尘暴,100粒沙子中来自围场的只有一粒。”这是笑谈,也是自信。如今的围场,已不是绿少黄多的围场,而是一块树多、草多,开始步入生态良性循环的天地。近10年来,这个县的林地面积增加到6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6%,超过了森林绿化甲级县标准。前几天,这个县的大碾子村出现了一桩有趣的事,有4只野狍子竟然跑到农民李会家里串门。这使我们联想到历史上的皇家猎苑那种“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自然景观。
300万承德人民早在80年代末就打响了绿化山河的人民战争。人们分布在滦、潮河上游,进川,上山,植树种草。在战役布局上,他们从当地实际出发,既突出防护效益,又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利益,力求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因地制宜划分4个造林层次:坝上高原,建设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中部山地,建设水源涵养林,搞小流域治理,实行乔、灌、草结合;坡谷地带发展果树;河流沿岸建速生丰产林和农田防护林。目前,全市有林面积已达2480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一半。森林覆盖率达到41.8%。

“当一任书记,绿化一座山头”,“为官一任,绿化一方”,从80年代承德行署的老专员王树森到如今的承德市委书记傅贵武,如同接力赛跑的运动员一样,沿着滦、潮河水系,沿着这条人们为之奋斗的绿色屏障,进行着一场绿化山河的接力赛。从市到县,从县到乡,很多领导干部心里编织着一张绿色的网,与京津构筑“生态共同体”。他们念念不忘:“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蓄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百姓拓财源,把承德建成北京的‘后花园’。”
承德的干部是这样,承德的老百姓也是这样,位于滦河中游的滦平县有个古城川“三八”林场,最早是由50名十八九岁的姑娘建立起来的。几年后,林场每年都送走几名出嫁的大姑娘,迎来一批活蹦乱跳的小姑娘。姑娘带走的仅仅是场里赠给的一条白毛巾,而她们留下的却是片片绿荫。这个县四道沟村的王久霞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时,就和姐妹们一起,用汗水浇灌着棵棵幼苗。几年后,久霞出嫁了,大妹妹久芹又来到了林场,她睡在大姐以前的床铺上,拿起大姐用过的铁镐,扎扎实实干了3年。轮到久芹出嫁的时候,当姐妹们把她送出林场门口时,她抹去惜别的泪花说:“明天,我三妹久贤就来了,要是她走了,还有四妹呢……”

“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笸箩蒸一锅”的现实说明,盲目掠夺性地开发草原,并没有解决坝上农民的温饱问题,反倒使其成为典型的苦寒之地。耕地多了,粮食反而越打越少;农业歉收,牧业减产,坝上经济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
从生态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的转变,首要的还是解决一个“穷”字。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从90年代初期,承德把实施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的切入点放在中低产田改造上,同时大规模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及其深加工。丰宁满族自治县利用自身优势,和河北三鹿集团联手建立奶粉加工厂,每年向县里增税1000万元,逐步走向草—牛—奶系列产业化生产。坝上生态农业工程所产生的效益,为坝上农民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扫清了障碍,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不仅仅是坝上,在承德,这种生态农业效益观几乎在所有干部群众心中扎了根。6月26日,当我们快要结束采访的时候,听到这样一条消息:平泉县蒙合乌苏乡党委书记姜树民拨通了承德露露集团总经理的电话,目的是为本乡6000亩山杏“找婆家”,以“露露”为龙头发展山杏基地生产。这之前,姜树民在本乡杏农中成立了山杏协会,正紧锣密鼓地把生态资源优势迅速变成商品优势。
承德“露露”是大有作为的,承德的生态农业同样是大有作为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