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让农民腰包先鼓起来——开拓农村市场促进消费增长(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29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让农民腰包先鼓起来
  ——开拓农村市场促进消费增长(上)
  本报记者 杜海涛
  今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政策逐步显效,国民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城市市场稳中趋旺,但农村市场启动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据统计,上半年农村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速度低于城市1.8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同比也低1个百分点。
  农村市场既有消费群体,也有消费上升的空间。仅在耐用消费品方面,目前农村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普及率分别为32.6%、22.8%、9.2%,只相当于城市80年代初期或中期水平,市场潜力很大。近两年来,为开拓农村市场,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做好农村信贷,加强路、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那么,当前农村市场启而不动、动而不旺的主要原因在哪儿呢?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预期不稳,是农村市场不旺的主要原因
  高家是山东某县一个小村的普通农户,高某48岁,三口人,承包土地2.4亩。儿子20岁,在外打工。两年前买了一辆农用车后,用去了大部分积蓄。家中有一台18英寸黑白电视机。土地上的收入是很少的,只是儿子年底能带回家近3000元钱。但这钱不能乱花,还要准备盖新房,这是他们家的头等大事。
  这是一个典型的普通农村家庭。农村像这样的家庭不少,谈起开拓农村市场,不由得让人感到话题沉重。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预期不稳,是当前农村市场启而不动、动而不旺的主要原因。
  自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回落。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名义上增长2.2%,是近几年来增幅最小的一年。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210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54元,相当于农村的2.6倍。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13元,增长1.5%,不仅大大低于城镇居民人均3208元的可支配收入,也比去年同期的增幅低2个多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农民对子女教育等费用的预期支出增加,也影响即期消费的实现。
  增加农民收入,要“加法减法一起做”,首先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要增收,得先减负。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范征收各种税费负担。
  目前,在大多数地区,虽然农民上交的“三提五统”一般没有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规定范围,但农林特产税、教育和修路等集资负担都有增加,已经影响到了农民增收。
  以高家为例,土地上的收入,主要来自每年种的两亩花生。平均亩产150公斤,收入600元,但每亩要花费150元买化肥,花上百元买农药、地膜,纯收入才300元,两亩不过600余元。去年他们全家共交纳各种税费及集资516元,人均172元。在交纳各种负担之后,已基本没有剩余。
  据了解,一些地方虚报年纯收入过高以及乱收农林特产税,更加重了农民负担。有的年纯收入上报的数字往往根据上面确定的指标而定,虚报的水分很多。洪魏村是山东某地的一个小村,村支书向记者介绍,去年该村的实际人均纯收入只有1600元左右。但由于该镇其它村庄都很“富裕”,人均纯收入多为三四千元。镇上表示,为了不至于使差距太大,不能实报1600元。迫于镇上的压力,该村只好抬高虚数,谎报收入。而上报的收入越高,相应的负担就更重。农林特产税更是负担沉重的另一原因。高家所在的一个小村基本为平地且土质和灌溉条件较好,因此黄烟、林果、桑蚕等农民基本上不愿种植,但每年都有农林特产税的指标下达到村里。所以,就造成了不管村民是否种黄烟,是否养猪都要交税的情况。这是农民最不可理解的。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扩大非农就业,着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挣钱不外乎两个途径:一个是农业收入,一个是非农业收入。就增加农业收入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变现能力取决于市场份额和产品质量。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市场份额,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龙头企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大有作为。山东潍坊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实现农业经营的集约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如今,仅以鸭产品为主的乐港食品有限公司就带动养鸭专业村300个,专业户5000户,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
  就增加非农业收入来说,前提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领域(主要是乡镇企业)和城市转移,实现非农业就业。
  专家指出,乡镇企业发展要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应从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不足这一情况出发,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最大限度地用劳动代替资本,既有利于降低成本,又能增加农民非农业就业。此外,国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壁垒,规范农村劳动力流动由无序变为有序,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自然转移,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