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西部开发中的文化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2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西部开发中的文化选择
  本报记者 杜英姿
  在西北和西南的十二个省、市、自治区,五百四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徐徐拉开帷幕的西部大开发,无疑是将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壮丽伟业。文化部于8月22日至26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的西部文化工作座谈会,试图未雨绸缪,在西部大开发伊始,对西部文化的发展战略和思路进行研讨和梳理。这次会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厅(局)负责人与专家学者两种视野交织融会,相互生发,在实践理性层面形成了不少有益的共识。
  注重民族文化资源
  对文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与会代表有着高度的自觉和清醒的认识。文化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搭台供经济唱戏的配角,而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西部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文化研究所的彭岚嘉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人。人除了是经济的,还是文化的。西部开发的过程就是西部现代化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民族的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成为新的机会和前景。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可能引起民族意识的觉醒,需要文化来加以整合,维护团结和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的苑利分析了人们认识中有可能存在的误区,即西部大开发就是对自然资源的大开发。西部是三江的源头,地处高势,如果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的就不仅是西部,而是整个中国。其实西部在自然资源之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这就是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近年来,云南、贵州已开始意识到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在不同程度上开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汇聚了中国最重要的古代文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大昭寺、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存,已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鲜明的民族性是西部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传》、《玛纳斯》名扬世界,各地的民间歌舞、戏曲、剪纸、刺绣、民居、岩画和民间故事、民间文学、宗教艺术等,保存完好,有的还是珍贵的古老艺术“活化石”。曾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师从费孝通先生做博士后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方李莉博士谈到,与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对美国西部、日本北海道和前苏联的西伯利亚以及中国深圳特区的几次开发建设相比,中国西部是特殊的,遇到了其他国家所未曾遇到的问题——这里还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尤其要重视的是,由于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它的文化艺术的原生态状况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成为文化艺术原生态的大宝库。在许多传统文化不断消失、人类的文化生态平衡也在遭到破坏的今天,考察、研究、保护和利用这丰富的原生态文化艺术资源,是一项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人类文化艺术发展作贡献的巨大工程。
  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描绘新西部壮美雄阔的图景时,如何着笔于这些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把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呢?与会者普遍认为,要悬剑自警,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在其开发中,决不能仅仅为了追求当下的经济利益而破坏了文化生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是西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要求。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并不理想,有许多地方没有开展旅游业时倒是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浓郁,文物资源保存完好。而一搞旅游业,当地传统的人文景观就遭到破坏和拆毁,对于一些真正年代久远,有当地特色的古代建筑不好好保留,却热衷于建一些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由于对历史的不了解和对历史的真实性重视不够,把真文物修理加工成假文物的现象并不鲜见。如果开发的决策者不提高自身的素养,重演上述情形,那将贻害无穷。许多与会代表对此表示担忧。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曹淳亮呼吁,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为避免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冲突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浪费,应当设立国家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的决策咨询机构,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从战略的高度,对旅游开发和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方李莉和苑利都谈到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生物界中没有遭到过破坏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在创建新文化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文化所无可替代的作用。采取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库的保护措施,保证多样文化基因的同时并存,以避免人类文化无法弥补的损失,从长远角度讲也将是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寻找文化新生长点
  不少与会者提出,重视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极富特色的西部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西部经济新的增长点,重塑和更新中国现代西部文化,是文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提供的广阔舞台上有所作为的重要途径。文化工作者要培养经济头脑和市场眼光,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文化是花钱事业、文化不挣钱的传统观念。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张继增介绍,全省第一个民族露天博物馆在建成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以来,贵州又与挪威王国合作,建立中国第一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并将以民族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村镇为载体的苗、布依、侗、彝、水等民族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作为贵州文化旅游业的基本工程。参加过云南民族大省建设论证工作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亚南,以深入的经济学研究来观照文化的发展。他认为,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是政府为社会整体提供公共产品的行政行为,其实也是生产过程,只是投入产出经历较长的过程。应该大力扶持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非政府行为的旅游业、民族文化生态村(活态的博物馆)、民间工艺品的开发建设,在挖掘、抢救、弘扬特色文化的同时,形成文化产业规模,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可谓一举数得。
  另外,与会者还探讨了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欧洲的生态博物馆、日本的造乡运动等开发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做法,以求在借鉴国外经验得失的同时,为中国西部文化的开发建设提供参照。(附图片)
图为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